岳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7-01-24 00:00
浏览量:1 | | | |

岳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岳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导全县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的重要时期。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坚持“四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四化两型”进程,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强化结构调整,着力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成功战胜冰冻雨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性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县GDP完成13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6%,年均递增12.2%,人均达到190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1.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上升到2010的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5亿元,年均增长2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7亿元,年均增长37.5%,五年累计完成28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32:34.9:33.1调整为24.1:45.8:30.1,呈现一产业逐步下降、二产业快速提升、三产业稳步发展的趋势。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31家,比2005年净增57家,产值达到155亿元,增长505.5%,年均递增43.3%;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55.4%提高到2010年的87.1%。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总产56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出栏156万头,完成水产品产量3.9万吨。初步形成优质稻、茶、葡萄、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楠竹、生猪养殖、淡水养殖等八大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35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家。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旅游、信息、中介组织、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跨越式突破。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载体,启动县城整体规划修编和提质扩容工程,着力构建 “一核两圈”新型城镇体系。实施了五路交汇中心、铁山引水、城市供水扩建、污水处理、城市天然气等基础项目建设;建成县体育馆、厚德广场、县城新汽车站、东方圣世商业广场、富源步行街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致富步行街、中心市场;升级改造了东方路、车站路、天鹅路、富荣西路、林冲路等城区道路,实施“新包旧”、拆围见绿、背街小巷改造、人行道板铺设等市政工程;取缔1114台三轮摩托车,新上了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9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达到10.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公田、新墙、筻口、新开等集镇建设有序推进,承载能力、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以县城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建成武广客运专线岳阳县段、岳荣新一级公路、岳汩公路,启动荣鹿一级公路建设,通畅通达工程硬化公路1750公里。加快了农网和城网改造步伐,建成文里220千伏,城西、公田等5个110千伏,筻口、毛田、公田和步仙等变电站,供电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完成麻塘垸、中洲垸的配套建设,加固三合垸等重点堤垸堤防,完成岳坊、大坳等水库处险加固,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3.85%,移动电话普及率32.6%,互联网用户达到1.2万户。

社会事业全方位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渔民解困工作,东洞庭湖366户无房渔民全部上岸定居;启动特力商城和毛田镇八斗新村拆危还建工程。深入开展“三问三帮”民心恳谈、扫黑除恶、义务巡逻等活动,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了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928元增加到17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39元增加到7451元,分别年均增长20.3%和13.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1亿元和9亿元。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7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3.6万人,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达到22.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4 m2和29 m2;新建廉租房736套36800m2。五年共组织实施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6个,取得专利和科技成果200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建成全国示范性职业中专,调减中小学校49所;投入1.99亿元,新建、改造校舍25.38万m2。建成2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22家农家书屋,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完成县人民医院“120”综合大楼建设,启动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建设改造6处乡镇卫生院、43个村卫生室,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省升类进位,新建5处中心计生服务所,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5‰。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金融保险、民族宗教、文物保护、档案管理和民政福利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严守耕地红线,2010年耕地保有量72.68万亩,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突出强化东洞庭湖、新墙河流域综合治理,关停、整改污染企业12家;建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率2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2.84%。林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达到31.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6%,城镇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达到7.26m2。

改革开放创新式推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县、乡党政管理绩效评估,建立和健全了“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切实开展“一风带三风”、“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不为乱为就让位”为主题的干部作风建设活动,2010年底综治民调工作在全省排名第7;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林地发证率86%;扎实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高效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推广,参合率提高到95.6%。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产业招商和战略性项目引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11.25万美元,到位内资36.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天欣科技在天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岳阳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 标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年完 成

经济总量和 速度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0年

89.14

135.6

年均增长%

12

12.2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年累计

135

282

年均增长%

16

3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10年

28.9

42.5

年均增长%

13

21.3

经济结构和 效益指标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

20:46:34

24.1:45.8:30.1

2010年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87.2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10年

2.98

4.2

年均增长%

15

21.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010年

2

2.4

年均增长%

13

16.3

社会发展和 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6.35

2010年全县总人口(万人)

69.66

71.9

城镇化率(%)

30

39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80

90

2010年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

4.5

3.4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5

100

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

7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0年

11386

17464

年均增长%

13

20.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10年

5524

7451

年均增长%

7

13.6

资源和 生态环境指标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

 

2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8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2.84

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2

16

森林覆盖率(%)

31.5

31.6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总体上进入后危机时代,迈入一个新的复兴周期,宏观经济环境利好因素增多,特别是国家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我县加速发展面临更多难得机遇。

中部崛起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2010年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致力将中部地区打造成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三基地一枢纽”,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能源开发、投资融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县作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生猪百强县、水产品重点县、林业大县、商品蔬菜基地县,必将全面对接中部崛起战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长株潭”、武汉城市群发展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机遇。2010年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长株潭”、武汉等城市群发展战略。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消费将增加0.8%、投资增加4.1%。我县地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核心,位于长株潭“3+5”、武汉“1+8”两大城市群之间,城镇化建设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每年将对我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3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带来的机遇。2010年,我县人均GDP约29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1:45.8:30.1,表明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转折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强后劲的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将成为我县经济重要增长极。

大交通格局体系基本形成带来的机遇。鹿角码头通江达海,京珠高速、武广客运专线、京广铁路、107国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岳长高速和“3+5”城市群轻轨线纵贯南北,S306线横跨东西,岳荣新和荣鹿一级公路、岳汩线和荣公线二级公路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形成内外通畅的大交通格局,县域工业、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区域融合度、互补性越来越强,增长空间进一步扩张。

“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我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进程,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岳阳市积极实施“五市一极”发展战略,步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 “十二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虽然“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良好,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容忽视,需要破解的难题依旧较多。

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周边县市发展势头强劲,外部压力加剧,如果我县不能更好地做到借势发展,就容易形成挤压,导致生产要素外流。

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我县经济总量偏小,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优势产业不优,主导产业不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乏力,经济内生活力不够;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简单劳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方面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偏低。

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我县建筑材料、轻纺化工、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等关联企业对资源环境依存度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两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

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受体制机制约束,城乡一体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仍然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差距较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维稳等仍面临较大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人民群众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

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改革进入增量调整与存量改革并重的利益再分配攻坚阶段,将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诸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第二章 建设“四湖五区” 推进“六大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四化两型”,认真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坚持“以大智促发展、以大爱保民生、以大气强基础、以大德壮队伍”, 着力建设“四湖五区”,强力推进“六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是:以大智促发展,以大爱保民生,以大气强基础,以大德壮队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县发展条件和趋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十二五”时期,全县GDP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218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1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710亿元,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寻求新突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14.2∶52∶33.8。园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专利和科技成果增长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到2015年,县城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人、18km2,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快乡镇集镇建设,使之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养老保险达到4.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房开工面积比重达到39%;农村劳动力转移15.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两型”建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1.0吨标煤以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减少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森林覆盖率达到33%,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是:建设“四湖五区”,推进“六大发展”。

建设“四湖五区”:

“四湖”:生态东洞庭湖、民生东洞庭湖、富饶东洞庭湖、和谐东洞庭湖。

“五区”:新型工业带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滨湖城镇乐居区、商贸物流集散区、休闲旅游魅力区。

推进“六大发展”:

突出做大做强,优化优先发展;推进城乡统筹,互动互促发展;强化项目带动,提质提速发展;加快园区建设,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共推共享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开拓开放发展。

岳阳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 标

2010年 完 成

2015年预期

“十二五”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增长

GDP(亿元)

135.6

218

11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2.5

106

17

预期性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82

710

20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4.2

10

20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

24.1:45.8:30.1

14.2::52:33.8

 

预期性

园区增加值占GDP比重(%)

18

40

 

预期性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87.2

9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9

45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72.68

72.6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1.6

33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减少(%)

21

16

 

约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1.19

1.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5

98

 

约束性

城镇污水处理率(%)

65

>70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8

>8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2.84

10

 

约束性

铅总量排放减少(%)

 

2.5

 

约束性

民生改善

全县总人口(万人)

71.9

74.45

0.7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7464

29400

11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451

12500

11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3.4

3.69

 

约束性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万人)

2.78

3.38

4

约束性

农村转移劳动力(万人)

13.9

15.7

2.5

预期性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64

66

 

约束性

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3.52

4.8

6.4

约束性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0.6

95

 

约束性

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房开工面积比重(%)

11

3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90

95

 

约束性

科技创新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2

 

约束性

专利和科技成果增长(%)

 

30

 

预期性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0.5

45

 

预期性

第三章 着力建设“生态、民生、富饶 、和谐”东洞庭湖

以东洞庭湖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着力建设生态东洞庭湖、民生东洞庭湖、富饶东洞庭湖、和谐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占全县总面积的48.9%,资源十分丰富。加强东洞庭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造福湖区群众的最佳选择,必须全面、深度融入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科学定位,全力推进。

第一节 建设生态东洞庭湖

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基因多样化的保护;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严格保护渔业资源;整合东洞庭湖生态功能建设总体规划,将治水、治污、治沙、治病有机结合,加强东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新墙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人湖和谐、人水和谐、人鸟和谐、人渔和谐。

第二节 建设民生东洞庭湖

巩固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成果,切实解决渔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确保所有渔民子女享受“二免一补”政策;确保所有渔民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并享受免费体检;确保所有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都得到免费治疗;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加大血防投入,预防血吸虫病。加强对东洞庭湖樵民、船民的管理和解困工作。全面规范管理好湖区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节 建设富饶东洞庭湖

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综合利用东洞庭湖航运物流、自然资源、水产品和矿产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项目对接,力争将东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重点;规划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东洞庭湖湿地公园建设,把东洞庭湖建成湖南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游湖、访古、观鸟精品旅游区;发挥通江达海优势,打造黄金水道,加大货物吞吐量,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加强对东洞庭湖岸线资源的有效管理,统筹沿湖乡镇与东洞庭湖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建设和谐东洞庭湖

全面融入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强与东洞庭湖周边县(市、区)的交流、协作,合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建设和管理效益双促进。加强东洞庭湖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生态安全。规范航道管理,保证过往航船安全。依法严厉打击侵占国有土地、抢占湖场、霸占渔市、明抢暗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湖区和谐稳定。

第四章 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带动区

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带动区。到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00家以上,全县工业产值突破3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优化发展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湖南科伦、民康医疗器械、昱华玻璃等企业扩大规模,引进1—3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研发——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相应发展配套产业,延长医药产业链。到2015年,生物医药规模企业发展到15家以上,总产值超过30亿元,年创税突破1.6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依托我县电磁机械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以湖南海力工程机械、大力神电磁、海润电气、金博机床、德欧工程机械等企业为龙头的电磁铁、数控机床、电磁选矿、机筛、食品机械等产品,引进电机配件、陶瓷机械配件和船舶制造项目,加大现有企业技改和创新的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吸收武汉和长株潭两大汽车产业基地的辐射,引进4家以上汽车模具制造和零配件生产企业,打造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到2015年,机械制造规模企业发展到50家以上,总产值超过30亿元,年创税突破1.1亿元。

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湖南岳阳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积极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力推进正大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和中粮集团粮油产业园项目。整合芦苇资源,加大市场拓展、产品开发和废纸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和扩能改造项目力度,实现清洁生产,积极推进苇纸一体化工程。支持芭蕉扇业、洞庭米业、湘渝焦糖、洞庭春茶和水产品精加工生产项目。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50家以上,总产值超过30亿元,年创税突破0.8亿元。

第二节 培育扶持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机遇,把握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扶持循环经济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循环经济产业。以汇鑫科技、再生资源研发和生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业。大力支持废纸制浆、生物质和垃圾发电、化工“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和沼气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发展循环经济企业7家以上,总产值超过10亿元,年创税突破0.3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湖南颐通管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等。到2015年,新材料生产企业发展到6家以上,总产值超过15亿元,年创税突破0.5亿元。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

建材产业。以岳阳南方水泥和湖南天欣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配套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淘汰落后产能。到2015年,建材规模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总产值超过35亿元,年创税突破1.3亿元。

轻纺化工产业。以丰利纸业、永盛纺织、华虹服装和利尔康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加大技改投入,落实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加速产业改造升级。到2015年,轻纺化工规模企业发展到45家以上,总产值超过25亿元,年创税突破0.8亿元。

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县钒、硅砂、花岗岩、高岭土、长石等矿产资源和东洞庭湖丰富资源的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挖掘资源潜力,做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提升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企业新发展3家以上,年产值超过7亿元,年创税突破0.2亿元。

第四节 着力加快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加快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三园三区”发展格局,明确功能分区、产业定位,实施错位发展。到2015年,园区规模企业超过120家,工业年产值突破140亿元,年创税超过6亿元。

县生物医药工业园。完善园区设施配套,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新扩园区面积3km2。发展壮大湖南科伦、中粮集团粮油产业园、湖南海力工程机械、同安物流、民康医用材料、利尔康生物科技和颐通管业、以纯(华虹)服装、汇鑫科技等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升级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打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到2015年,入园规模企业达到46家以上,年产值超过60亿元,年创税突破3亿元。

湖南岳阳台湾农民创业园。挖掘资源潜力,引进台湾农业先进技术和优秀企业,规划建设3.94km2核心区,配套建设优质葡萄、苗木花卉、名贵水产、生猪养殖、有机茶叶等示范基地,把台创园建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到2015年,入园规模企业达到2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8亿元,年创税突破0.6亿元。

县建材工业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新墙物流中心。扶持发展德欧工程机械、天冠家俱等企业;加大对湖南天欣科技等陶瓷企业的技改投入力度,加快提质升级步伐,努力打造建材产业集群。到2015年,拓展园区面积约1km2,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6家以上,年产值超过30亿元,年创税突破1.1亿元。

临港产业新区。依托东洞庭湖和鹿角港优越条件,新建成鹿角码头(2000吨兼顾3000吨级)和荣鹿一级公路,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约4km2临港产业新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扶持发展岳阳南方水泥和丰利纸业等龙头企业,以工促贸,借港发展,努力打造商贸物流基地。到2015年,入驻规模企业达到7家以上,年产值超过25亿元,年创税突破0.8亿元。

食品工业功能区。积极引进食品包装、食品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和食品物流等企业,建成以食品工业特色功能区。到2015年,园区面积达到1km2,入驻规模企业达到2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8亿元,年创税突破0.3亿元。

电磁铁工业功能区。以大力神电磁机械、海润电气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以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标准认证为核心的电磁机械特色功能区。到2015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0.5km2,入驻规模企业达到14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亿元,年创税突破0.2亿元。

第五章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用现代工业理念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规模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设施农业水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规模化种养、产业化加工、组织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4%。

第一节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千亿产能工程、商品粮基地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稳定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优质稻、生猪、水产、茶叶、楠竹、油茶和蔬菜等七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特种养殖等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到2015年,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

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为重点的农业旅游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生态农产品规模,“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50个以上。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湖南岳阳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大百万头生猪产业链、中粮集团粮油产业园等园区和项目为平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到2015年,全县力争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打造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

第三节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市场流通、农技推广、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中介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家。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良种良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监督系统和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第六章 着力建设滨湖城镇乐居区

主动对接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积极承接岳阳中心城区东扩南延,构建以县城为核心、近城区集镇(一圈)为依托、其他集镇(二圈)为节点的“一核两圈”新型城镇体系,着力建设滨湖城镇乐居区。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第一节 打造魅力新荣城

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修订县城总体规划。加速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打造滨湖乐居城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街美、人文明”的魅力新荣城。

扩大县城规模。坚持“东扩、西延、南拓、北靠、中提”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以荣新一级公路和岳长高速岳阳县连接线为主轴、以县生物医药工业园为主体的县城东扩区域;以荣鹿一级公路为主轴、以临港产业新区为主体的县城西延区域;以长丰南路、岳汩公路为主轴、以台创园核心区为支点的县城南拓区域;以长丰北路为主轴,以城南河、荣湾湖风光带为核心的县城北靠行政中心和商务区域;以旧城区提质改造为重点,通过资产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有序开发。到2015年,县城规划控制面积150 km2,建成区面积达到18 km2,县城人口达到15万人。

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路网,新建南环路,改造贺坪东路、团结北路、劳动路等,延伸长丰南路,提质改造背街小巷。完成天然气工程建设,优化县城及近城乡镇的能源结构。建成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综合档案馆、中医院,加快推进城南河——荣湾湖风光带、县城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县体育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巴陵文化广场、群众艺术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加快公交站场、公厕、垃圾站、供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基本社会需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十二五”时期新增储备土地1万亩以上。

健全城市管理。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交通管理模范县城、社会治安模范县城、环保绿化模范县城创建工作,扎实做好“一核、两圈、三线、两园、两景”控建和拆违工作,重点加大岳荣新、岳汨公路两侧各500米,荣鹿公路两侧各150米规划控建力度。要严把城区建筑规划设计评审关,尽可能多地形成地标性建筑。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路灯夜景、户外广告、禁炮和殡葬等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

第二节 加速推进集镇建设

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做好集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因地制宜推进集镇建设。

加快国家级重点集镇——新墙镇、省级重点集镇——公田镇和筻口镇,市级重点集镇——张谷英镇和麻塘镇的建设。支持新开镇、黄沙街镇、年田镇等集镇申报市级以上重点集镇,进一步加大其他乡镇集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作为要素集中发展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直接区域,精心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第三节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加强村庄建设规划管理,逐步推行村庄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特别是加大对山区、湖区乡镇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网建设、环境整治、清洁能源、危房改造、信息网络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库区移民政策;综合配套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速“两转三集中”(即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实现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乡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呈现新风尚,村镇面貌发生新变化,村镇管理形成新机制,逐步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第七章 着力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区

促进服务业结构提升、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与工农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3.6亿元,年均增长12%。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县城为核心,以临港产业新区和新墙为支点,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岳长高速、107国道和东洞庭湖航运为依托,着力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区。到2015年,全县物流货运总量突破2000万吨。

高标准建设临港产业新区物流平台和新墙物流中心,增强县城商贸流通集散功能。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立足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工业企业物流吞吐量大和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支持同安物流、海纳物流等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专业交易市场等公共平台,提高现代物流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二节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

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积极探索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到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106亿元。

统筹规划商业网点布局,支持“和田”等商贸龙头企业树品牌、创特色。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农贸市场。积极推广电子商务,鼓励发展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等。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扶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向乡村延伸,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

全面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措施。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新兴消费领域。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消费。

第三节 统筹发展其它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金融经济,扶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力争新增设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岳阳市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岳阳县分支机构。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银企、银政合作长效机制,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引导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拓展多渠道、多领域城乡保险工作覆盖面,到2015年,县级保险机构达到5家以上。

房地产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度开发中、高档商住小区,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严格土地市场管理,严控小产权房等违规建设。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生活服务业。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县专业养老服务床位力争达到3000张。统筹发展商务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就业中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形成城乡便民利民的网络化服务格局。

第八章 着力建设休闲旅游魅力区

整合优质旅游资源,优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休闲旅游魅力区。

第一节 提升发展现代旅游业

充分发挥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张谷英古建筑群、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公田温泉、相思山等“名湖”、“名村”、“名山”、“名泉”的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东洞庭湖湿地、山村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三大旅游板块,开发水上休闲、温泉养生、古村落度假、竹海户外营地四大旅游功能区。以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旅游区为龙头,加快推进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生态体验、历史访古、民俗采风、祭祀朝拜、红色洗礼和康乐疗养等旅游景区建设,培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集群。到2015年,全县旅游景区达到8个,其中A级以上旅游区达到40%。推出张谷英古村——大云山——相思山二游精品旅游线,促进我县旅游由观光旅游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转变,由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力争“十二五”时期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

第二节 加快旅游要素建设

加快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星级酒店、生态农庄、“农家乐”家庭旅馆、旅游商店、网点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建立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支持组建旅游汽车专营公司,健全旅行社等旅游服务体系,到2015年,星级饭店总量达到8家以上,旅行社达到5家以上。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县域内有影响力的节会活动,构建旅游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研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加速开发一批旅游文化精品节目,加快发展旅游娱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餐饮、绿色餐饮和健康餐饮,初步形成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体的配套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第九章 构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立足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友好、高效可靠、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民生领域、绿色环保、转型升级方向发展,夯实经济社会科学跨越的基础。

第一节 健全城乡交通网

坚持提升干线、打通节点、完善路网的原则,依托京珠高速、岳长高速、107国道、岳荣新公路、岳汩公路等,实现与其节点连接;完成鹿白线、S306线、荣宝线、梅城线等公路升级改造;启动沿湖路、107线东移、甘田至关王、中洲至张谷英、群力至双港、麻塘至杨华等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岳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构建县域“七纵五横”的交通主骨架。加快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实现县道、乡道、村道之间网络连接。

以“长株潭3+5”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好轻轨荣家湾车站。

建成鹿角港2000(兼顾3000)吨级码头和年山码头,加快东洞庭湖北接长江、南通湘江航道疏竣,实现县域内公路直达港口。

“十二五”时期,新修通乡公路280km、通畅工程2154km、通达工程424km,渡改桥28座,改造危桥169座,新、改建客运站21个。

第二节 完善城乡水利网

以保护水资源和完善防洪体系为重点,加快提引灌溉等水利工程和现有水利设施防渗处险建设,增强水利设施保安全、保供给能力。

完成麻塘垸、中洲垸的配套建设,继续加强新墙河流域堤垸堤防的加固,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完成小型水库处险工程,确保水库安全。加强灌区配套,完成灌排泵站改造,启动山塘清淤、改造工程,消灭水利死角,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洪抗旱保障体系。

实施水利综合灭螺工程,继续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水土保持,特别是加强新墙河、罗水河流域和环洞庭湖综合治理,依法规范、有序管理好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大铁山水库、新墙水库等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建立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

第三节 构筑能源保障网

加快推进华能岳阳二厂和万石湖风力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不断优化电源供应、输送、配置体系,新建麻塘、植山2 个110KV变电站和狮山、坪中、杨林、甘田、张谷英、长湖等6个35KV变电站;加大电网线路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农网和城网改造。

建成天然气管网主线50km,开通天然气岳长干线新墙门站,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优化居民和工业企业能源供应结构。建成中石油筻口中心油库。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全力打造全省农村沼气示范县,开创农村能源建设新局面。

第四节 建立安全信息网

加快推进“数字湖南”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标准规范、运行安全”的原则,建设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以信息化为纽带,整合网络资源,提高基础网络利用率;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和电视数字化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信息化指数达到0.6以上。

第十章 构建“两型”社会

积极推进“绿色湖南”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经济,不断优化人居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强化资源节约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潜力,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耕地保有量为72.68万亩。

严控“三高一低”项目,加快建筑陶瓷、水泥、造纸等企业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产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开展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技术。强化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规范开发矿产资源,集约、适度、有序、规模化开发矿产,处理好矿产开采与生态保护、土地开发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第二节 严格保护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推进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严格执行项目落户“环境影响性评估”和“安全性评价”准入制,控制 “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工业企业“三废”监控和治理力度,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完成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建设,加快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建设,提高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综合利用效率。统筹城乡生态建设,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到2015年,全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减少16%,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铅排放总量减少2.5%。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多措并举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业,加强废纸制浆、垃圾发电、工业“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城市矿产”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政府机关带头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绿色型、低碳型消费模式。到2015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

第四节 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绿色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加大东洞庭湖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促进东洞庭湖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协调。加强铁山水库和新墙水库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大新墙河、罗水河流域治理力度,构建生态水系。

加强林业生产工作,重视林耕道路建设和林业安全生产。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特别是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和环铁山库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县城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加大对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以及动植物疫病预防,不断完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预警、防控和应急体系。

第十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和谐岳阳县,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一节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活质量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400元和125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1%和1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对城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均衡,提高质量”的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研究分析人口发展和分布情况,把握政策机遇,科学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培养补充和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学生巩固率9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大政府办园的投入力度,规范城乡社会多元化办园,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到2015年,每个乡镇建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龄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县职业中专、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和职教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当,年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万人次。

统筹发展其它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均衡教育,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

规划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农村乡镇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新建县综合档案馆,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事业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新闻出版、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高标准建设广电技术中心,提高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挖掘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和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四节 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积极推进“省优县、模范乡、示范村”建设。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基层计生服务所基础条件,加强计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十二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15年,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积极实施中医院搬迁、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等建设项目。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提质建设达到80%以上,村级(社区)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专业队伍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应急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积极落实血防综合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2015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县体育中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和竞技体育水平。繁荣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发展体育衍生品。

第五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劳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加强就业援助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快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到201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8万人,帮助1.8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例,推动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到2015年,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8万人、3.5万人,工伤和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万人、2.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房开工面积比重达到39%。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减灾救灾服务体系,加快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等服务设施建设。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康复等保障机制,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等设施建设。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大城镇和企业工矿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继续开展东洞庭湖渔民上岸解困工作。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障机制。

第十二章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按照“科学、法治、公正、有序、高效”的原则,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城镇社区自治制度建设。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的协商制度,全面开展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促进公民社会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执行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湖南”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法制化水平。注重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投诉处理和信访工作,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大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抵制封建迷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深入开展以县城、集镇、社区、行业、“窗口”单位和村庄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到2015年,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政府行政职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充分运用民意调查手段,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村级(社区)治理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村级(社区)服务和治理水平;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组织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坚持严厉打击恶劣刑事犯罪、涉黑涉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口的管控,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继续开展“一风带三风”、“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不为乱为就让位”为主题的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三问三帮”民心恳谈活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重视人防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重视对矿山开采、工程施工、烟花鞭炮等高危行业生产安全及交通安全的监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事故死亡率。健全各级政府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提高气象、地震、山洪、消防、重大疫情、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

第十三章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把建设创新型社会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核心。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大力促进科技惠民,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突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解决影响我县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巩固和提升我县在生物医药、机械电磁、建材建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系统集成和形成完整产业链为驱动,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到2015年,全县专利和科技成果增长30%,科技贡献率达到45%。

第二节 实施人才战略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着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搭寻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健全适应高端人才流动的人事与户籍管理、福利保障、住房与子女就读等政策,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流向我县,构筑“人才洼地”。到2015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

第三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政府对创业投资的扶持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研人员主动服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园区和重点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新建8年10个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

第十四章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以绩效评估推进党政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贯彻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积极实施以扩权强县为主的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科学决策,加大专家咨询力度,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树立效率意识,理顺体制,简化办事程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乡镇和县直部门机构改革。加快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管理和投资的改革。

加强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强化县级统筹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县本级发展活力,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公开。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合理分配机制,壮大财政实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加强对乡(镇)和部门财政预算管理,防范债务风险。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建设公共财政。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加快落实《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市场机制和民间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加快城市公交、给排水、城市环卫等领域的现代运营体制建设,逐步打破特殊行业的垄断性经营,提高运营管理效益。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后评估工作。

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小企业服务联合会的作用,完善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全方位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突出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提高非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要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对私营、个体经济开放。鼓励民间投资兴办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事业。支持民营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到2015年,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90%。

第三节 切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加快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集体资产融合,建立“归属明确、权责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加强集体经济审计监管,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和鼓励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

第四节 推进要素市场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着力推进要素市场改革。

继续发展和规范土地市场,改进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探索建立土地开发补偿机制和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努力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制度。

鼓励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技术交易行为。

支持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增强资本市场活力,整合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产权顺畅流转。支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

第十五章 提高对外开放和协作水平

积极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一节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加强项目开发,高质量包装项目、全方位推介项目,建立完善的招商项目库。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瞄准世界500强、国营500强、国内民营500强等战略投资者,主动跟踪对接;全面分析市场布局型、资源依托型、传统产业型等行业龙头企业,有的放矢推进产业招商。

创新招商方式,推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专业化招商和驻点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夯实硬环境;消除体制障碍,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软环境,促进以商招商。“十二五”时期,力争累计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累计到位内资80亿元以上。

第二节 积极推进区域协作

把握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发展机遇,瞄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主动对接“长株潭”、武汉城市群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推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发挥我县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把我县建成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

第十六章 建立规划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坚持以项目支撑规划、以资金保障规划、以政策配套规划,增强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树立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成立岳阳县“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把规划实施任务纳入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的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十二五”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通过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的规划实施体系。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工作。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争取国家投资并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将根据政策和发展状况的变化,动态式地策划包装、筛选调整储备库中的项目。

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严格重大项目工作考核,落实各级各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工作职责,认真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后评估。

第三节 强化机制保障

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发挥信贷、投资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整合各种经济资源向重大规划项目配置,确保实现规划发展目标。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合力,实现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转变。健全规划中期和后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较大时,应依法进行规划的调整修订。

结 束 语

本纲要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岳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行动指南。全县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