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新闻发布会

新闻办就“中欧班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来源:中央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8-07-10 15:16 浏览次数: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7月9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5位中欧班列铁路一线职工(名单附后)围绕“中欧班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见面会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5位中欧班列的职工和大家见面,和大家聊一聊他们的故事。我先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张伟先生、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检车员李超杰先生、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车间副主任郭三先生、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车长胡俊先生、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列车司机江彤先生。

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来自我们祖国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故事,先请他们每人和大家说两句,然后我们再进行互动交流。先请张伟先生。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重庆营业部工程师、主任业务员张伟作介绍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张伟】很荣幸今天能参加国新办记者见面会,很荣幸能第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张伟,是中铁集装箱公司成都分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我1991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专业,一直从事铁路运输工作。2004年中铁集装箱公司成立,我调任成都分公司重庆营运部工作至今。从2011年重庆地区开行首列中欧试验班列到目前覆盖俄罗斯、波兰、德国的常态化开行,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重庆地区中欧班列开行和发展全过程。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铁路集装箱运输工作和相关物流服务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我深深感受到中欧班列的开行对我们企业货主带来的便利和业务的增长,同时也感受到通过中欧班列运回的丰富货品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更多实惠、更多选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重庆营运部先后多次获得总公司各种先进称号,2017年我们还荣获了铁路总公司的“火车头奖杯”的荣誉表彰。

谢谢大家。

【袭艳春】请李超杰先生说两句。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江岸车辆段武汉北南线运用车间检车员李超杰作介绍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检车员 李超杰】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李超杰,今年26岁,201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现在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江岸车辆段的一名检车员。说到铁路工种,大家可能对乘务员、售票员或者车长相对熟悉一些,对于我们检车员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如果说大家坐过普客列车,到站之后大家可能看到这么几个人,首先他们有一个对讲机,有一个小手电,再有一个小锤子,总会看到有这么几个人。他们就围着这辆车东瞧瞧、西看看,其实这就是我们检车员,不过大家看到的是客车检车员,我是一名货车检车员。我们检车员的职责主要是针对铁路车辆的技术状态进行技术检查,我们每天几乎弯腰5000多次,钻进钻出,对这个车辆的各个部件进行仔细的检查。中欧班列开行以后,我们又成为了中欧班列车辆专业的体检医生,承担起中欧班列车辆的技检和维修工作。我上班四年以来,共技检铁路货车2万6000余辆,发现了80多件车辆较大故障,而且保证了技检车辆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毛病。我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和火车头奖章。通过今天的交流,希望更多人对检车员岗位有更多了解。谢谢大家。

【袭艳春】刚才在休息室聊天的时候关于要不要把锤子带到台上大家还讨论了一番,因为超杰反复强调,我们现在虽然也用锤子,但是更重要的是用非常先进的设备进行列车的检测。

【李超杰】现在技检作业主要以科技设备为主,刚才我展示的锤子是作为辅助性工具在用。

【袭艳春】下面有请郭三先生作介绍。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货运车间副主任郭三作介绍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车间副主任 郭三】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郭三,来自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阿拉山口火车站。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中欧班列在口岸的运输和换装工作。从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班列开行数量和范围不断地扩大,现在已经成为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在阿拉山口,中欧班列在通过中哈之间都要进行换装作业,这是中欧班列跨国之旅的关键。为什么要进行换装作业,今天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我国使用的是国际标准轨距,两条轨道的距离是1435毫米,而哈萨克斯坦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使用的是国际宽轨标准,两条轨道距离1520毫米,相差85毫米,所以进出中哈之间的中欧班列都要进行集装箱换装作业,保证中欧班列运输的高效和畅通。希望通过今天和大家的沟通交流,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欧班列在口岸的换装工作。谢谢。

【袭艳春】下面有请胡俊先生。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调车长胡俊作介绍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车长 胡俊】各位记者朋友,主持人,大家好。我叫胡俊,我是一名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的一名调车长,可能大家对调车行业比较陌生,调车就是将一列不同去向的车列进行分解,然后根据相同的目的地进行重组,再组成一列新车列。我们调车作业是义乌中欧班列的头道工序。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中欧班列在解体、编组后,按规定时间安全送到指定位置,从而为中欧班列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开好头、起好步。我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在参与中欧班列的调车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义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睹了义乌小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义乌,为此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希望这次通过和大家共同交流,大家多了解我们调车员这一职业。谢谢大家。

【袭艳春】最后有请江彤先生作介绍。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务段货运列车司机江彤作介绍 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列车司机 江彤】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江彤,是中国铁路局成都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我很荣幸的担任了中欧班列的首发任务,中欧班列牵引运输要靠沿线各个铁路部门通力协作。我的任务就是将中欧班列平稳、正点、安全地从重庆牵引至达州,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安全值乘中欧班列300多趟。作为中欧班列的首发司机我感到荣幸和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我把自己当成中欧班列的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很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机型不断升级换代,但我们确保安全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谢谢大家。

【袭艳春】我刚才在休息室里请教我们5位先生,各自的职业彼此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谈谈我的理解,你们来纠正我。货物集结了之后由张伟先生和客户对接,然后和铁路方面对接。

【张伟】我们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一个中欧班列能够开出去必须要经过货物的集结,然后货物由铁路场外进入到铁路管辖区域内,这中间所有程序手续都由我们完成。

【袭艳春】哪些企业想把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出去,和铁路部门怎么沟通,怎么把货物交给铁路部门是通过张伟先生实现。货物交到铁路部门之后,由超杰先把车辆准备好,检修好,确保车辆没有问题,但这些车辆可能分配在不同的铁轨上,需要胡俊车长负责把不同铁轨上的车厢调在一起。

【胡俊】我们通过张伟先生他们货源的组织以后,和我们班组同志进行车辆的检查,然后我们再将车列进行重新的分解编组,送到指定位置,从而为中欧班列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要开好头、起好步。

【袭艳春】车辆集结好之后由司机江彤先生开走了。

【江彤】我负责平稳、正点、安全把中欧班列从重庆牵引到达州。

【袭艳春】然后车运行到阿拉山口,由郭三来送出国门。

【郭三】对,我个人介绍也说到了,中欧班列到达阿拉山口后,我负责中欧班列换装和运输组织工作,保证中欧班列按时、正点运往国外。

【袭艳春】刚才我们开玩笑说,虽然大家来自祖国不同的地方,之前也互不相识,但是我们台上坐的就是中欧班列的缩影,中欧班列上各个最重要的环节的铁路职工代表,应该说他们还是对我们整个中欧班列的开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下面请他们和大家交流交流,看看大家有没有关心的问题,提问前还是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刚才听了几位代表的讲述,又一次把我拉回到了中欧班列开行的现场。我记得去年4月我是跟随一趟从成都开行的X8086次中欧班列,通过郭三同志工作的阿拉山口把这一趟中欧班列送出了国门,可以说那一趟的跟车感受也非常多。刚刚听了5位介绍,我想请问大家,谁能给我讲述中欧班列在你们心中到底是什么样子?从2011年开行以来,给您、您的单位、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谢谢。

【张伟】我先回答您的提问。我长期从事班列运输组织工作,并很荣幸参与了重庆地区2011年1月28日开行的中欧试验班列,2011年3月19号才是正式中欧班列开行。中欧班列在我心里面、在我眼里面它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我看到它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有时候看电视看到中欧班列的开行信息,画面上出现一列很漂亮的打着中欧班列的火车开行,我都感到很自豪。我儿子说,爸爸这个班列是你开的。我说这个班列不是我开的,是我们司机同志开的,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如果说中国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旅行生活,那么作为“一带一路”名片的中欧班列改变的是一种物流方式,特别是国际货物的物流方式。它把中国的很多货物方便运往欧洲,又把欧洲很多好的商品比如汽车、红酒,源源不断的通过这条大通道运回中国,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式,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谢谢。

【郭三】我作为一名在口岸站工作12年的铁路工作人员,中欧班列在我眼里就是架起中国和欧洲及世界各国的桥梁,古代有丝绸之路,现代有新亚洲大陆桥,中欧班列往返驰骋于中国与欧洲国家大陆之间,把各个国家的商品运到国内。现在中欧班列的开行更像是我们新时代的惠民之车,刚才张伟先生也说到中欧班列把国外的一些商品源源不断的运到国内,我们出口的一些商品也一样,对于欧亚国家的老百姓来说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实惠。对于我个人的变化,我休息的时候逛超市,经常能看到货架上摆了很多来自欧亚国家,琳琅满目的商品,我跟我爱人说,这些商品都是经阿拉山口运进来的,这里面也有我一份功劳。谢谢。

【胡俊】义乌开行首趟中欧班列是2014年11月18号。中欧班列在我们班组,就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个作品,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将一辆一辆的车编组成一列一列的车,平安驶出国门,这是我们的杰作,所以我们跟它有一种亲密感。同样中欧班列的开行,使我们的义乌小商品能够运出国,国外的好东西也能进得来,使老百姓的餐桌丰富一点,生活上也丰富一点。

【李超杰】刚才说到餐桌丰富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想再说一下。因为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在国外带回来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法国红酒、奶酪,德国啤酒、牛肉,白俄罗斯的牛奶,俄罗斯的食用油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超市可以轻易买得到的东西,而且物美价廉,我以前看到过一箱6瓶装的正宗法国红酒不到200块,另一方面有很多地方特色的食品运出国外,比如宜昌的蜜桔、还有河南的三全水饺,而且前不久湖北还用中欧班列运了10万只小龙虾到俄罗斯,这些变化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很容易体会到的变化。谢谢。

【江彤】我的感觉就是,对我们司机来说,就是一场接力赛跑,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协力,才能完成这项赛跑。我的任务就是跑好中欧班列的第一棒。中欧班列对我们司机来说,主要变化就是开行数量增加了,最开始的时候,重庆一个星期一列左右,现在一个星期十列甚至更多,我们司机人员配置从开始20多人到现在50多人。中欧班列的货物增加,对我们来说运输量增加了,我们也感到中欧班列越来越受到沿线各国欢迎。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都知道从2011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发展非常迅速,7年来惠及了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我们也知道这个过程中因为中欧班列绵延数千公里,它所经过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甚至铁路的标准不一样,国际货运遵循的准则和公约也不一样。不知道各位在这当中有没有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难题的克服,和我们进行经验分享。我特别想把这个问题提给郭主任,因为您正好是在口岸站,我们知道换装的效率决定了集装箱能否很快通关,所以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难题、挑战和我们分享一下。

【郭三】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话题也是和中欧班列口岸通关有关的。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当时一个月只有一趟班列,而且没有一套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在口岸通关方面和货代企业以及在中哈铁路部门的协调上也不是很顺畅,所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最初哈方铁路部门换装的时候,会把中欧班列由整列打散成两到编组换装,影响了中欧班列全程运输时间。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一直加强与哈萨克斯坦铁路部门的跨境协作,定期进行会晤协商,随着中欧班列这几年越开越多,哈方铁路部门对中欧班列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而且他们能够通过数量感受到中欧班列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现在对涉及中欧班列开行的相关工作也是非常支持和配合,明确了中欧班列在口岸之间必须要优先组织换装,开辟了中欧班列绿色通道。

中欧班列开行这7、8年来,我们阿拉山口站按照铁路总公司、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的要求对中欧班列加强了组织,通过对口岸的海关和边检的协商,我们将中欧班列在口岸的通关时间由之前的12小时压缩到现在的6小时,运输时间由原来的25天左右,压缩到12天-14天,从运输效率上提高了一倍。我相信将来通过我们铁路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通过我们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的密切协商和会晤,中欧班列将来会越开越好、越开越多。谢谢。

【张伟】的确,从2011年中欧班列开行之初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对于我们中铁集装公司乃至整个铁路而言它都是首次,没有经验可谈,中间大量的运输细节必须和国际联运的操作流程相配合,比如从货物的集结、到集卡的合理安排乃至集卡在途中的运行时间,到达铁路货场以后,它的装卸时间、装火车时间都有一套国际联运的流程,包括最终形成国际联运的运单都要按照相关流程来走,我当时给全程代理商一起研讨方案,但就这样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来。我印象很清楚2013年4月13号那次开中欧班列,它是第一次使用了铁路集装箱,我们中铁集装箱公司为了满足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专门打造了一批铁路集装箱,但是箱子到工厂以后,全权代理商要求必须要加装他们自己的Smartbox电子数据盒,便于他们全程跟踪,比如箱门一打开这个数据盒就出现报警,这趟班列和国外收货人已经签订了运输保证协议,不能违约,那么怎么办?经过和全代理商一起协商,最终决定切割集装箱箱门门柱,在征求了箱管部门的意见后,得知门柱是为了加固箱门、防止变形才另外加装的一个加固筋,做了一个切割,最终我们比照数据盒做了切割。当时时间很紧张,我们规定的物流时间,装箱时间只有4小时,当时已经过了一大半,我们立马集结重庆中心站附近所有在途的海关监管集卡车,把41铁路箱全部拉到国外代理商的工厂门口进行切割,切割完以后和车站联系,保证火车车辆的安排,最终圆满解决了这一次中欧班列正点开行,因为这一次事情得到了全权代理商和重庆市政府的表扬。

【袭艳春】应该说我们在对外合作中为了履行承诺还是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的。我们继续提问,大家有没有其他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铁路人,你们这些年里生活、工作上都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李超杰】我结合我岗位上谈谈工作上的变化。刚才大家看到了,之前我们作业工具主要是这把锤子,那时候我们主要是人工作业,靠眼睛看、靠手摸、靠锤子敲,那时候劳动强度非常大也非常累。现在随着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多高科技设备都运用到列检工作当中,举个例子,TFDS系统的运用,它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列车运行中各个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然后回传,现在可以做到在室内通过显示器上的回传图片对车辆故障进行判别,很大程度上提高车辆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袭艳春】超杰是西南交大的高材生,是位机械师,将来还要成为高级机械师。从我们检车员的素质变化,大家也能够看到整个铁路的变化,高铁建设的变化。其他几位先生还想聊两句吗。

【胡俊】这些年变化最大的是我们调车数量上的加大。从前一个班的工作12小时,从200辆左右,增加到现在500辆左右,作业量翻了一番,这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我们调车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我们铁路加大了科技投入,设备上从落后走向了科技化,以前调车作业是用手信号调车,现在用无线电指挥调车,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第三个,调车作业安全上更有保障,以前安全控制是人盯人的方法,现在转变为“人防+物防+技防”保安全的新模式。谢谢。

【郭三】我老家是河北邯郸的,2006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了阿拉山口国门口岸,刚开始来到阿拉山口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没有去过阿拉山口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阿拉山口是我国四大风口之一,一年当中8级大风就有160多天,但是集装箱作业一般是室外作业,铁路作业规定在室外6级以上大风不允许进行高空吊装作业,因为考虑到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问题。阿拉山口当地有一句非常有名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都是人扶人走,或者人扶墙走,或者弯着腰走,非常困难。刚开始过来的时候我觉得这里太艰苦了。我大哥也是一名铁路职工,他说过你现在身处在国门口岸站,代表的是我们铁路人的形象,当时因为大哥这句话坚定了我留下的信念,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阿拉山口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大通道,我们在保证中欧班列高效运输上,从设备上也有很大变化。以前我们室外的桥式吊车只有一台,现在增加到4台,换装线从原来的33条增加到现在38条,2011年的时候,阿拉山口站建成并投用了长823米、宽24米的亚洲最大的室内集装箱换装库,现在中欧班列全在这个换装库进行换装作业,也保证了中欧班列真正按时正点开行。在阿拉山口每天看到我们换装完的一列列满载欧亚商品的班列驶向内地各大城市的时候,心里面也是非常的骄傲和自豪的。谢谢。

【张伟】刚才郭三先生说从阿拉山口接卸和发出的很多中欧班列,改革开放40多年来铁路上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集装箱发运数据就能够看出变化,很早以前重庆地区的国内铁路集装箱的发送量远远大于国际国际铁路集装箱发送量,现在数据颠倒过来了,国际集装箱发送量占到主导地位,占到整个重庆地区铁路80%以上的运量。仅中欧班列由2011年单向开行17列到2017年我们已经来回开行了629列,2018年预计要开到1000到1500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这里也可以说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

【江彤】我们感觉到铁路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型的换代升级。我经历了蒸汽机车时代、和谐机车重载时代,以及现在的高铁、“复兴号”动车组等,这是跨越式发展,也反映出中国铁路走上了一条自强自力的发展道路,也是每一个铁路工人的骄傲。蒸汽机车时代,靠烧煤来提供动力,那时候又脏又累,现在的和谐重载机车环境干净整洁,蒸汽机车速度低只有40到50公里,载重量少,大约2000吨左右。现在和谐重载机车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载重量页能够达到5000吨。对我们来说,上下班的心情更加愉悦,工作环境好了,心情好了,我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都更强了。

【袭艳春】请继续提问,今天来了很多港澳台记者,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凤凰记者】请教各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各位都说2011年开行的时候10天一列,现在一周就发10列,什么时候实现加速度最快提升,大概是某个时间段,有什么样的契机使得中欧班列一下子爆发式增长。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一些评论,现在中欧班列30%、50%靠政府补贴,目前你们怎么理解中欧班列的经济效益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开行状况,预计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市场盈利摆脱政府补贴?

【张伟】我先回答一下,的确中欧班列从2011年开行到现在在运量上发生了很突出的改观,重庆地区从2011年到2017年,从单向开行17列到629列的突飞猛进,再到2018年我们计划会实现1000至1500列,如果说最明显的话应该是从2017年开始有明显的增长。这得益于什么?你刚才说的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我们铁路针对中欧班列的发展实现了运价下浮,它现在比2011年开试验班车到2015年,运费比当初下降30%,仅为空运运费的五分之一。同时我们提高了中欧班列的时效性,根据铁路总公司科学的调度组织,包括线路改造升级的发展,由原来的日行500公里从重庆到阿拉山口需要100-140小时,现在日行1300公里,从重庆到阿拉山口只需要58小时,这放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开行中欧班列的等级已经高于客车等级。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仅需要12天,所以它所有的时间是海运的三分之一,价格是空运的五分之一。作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产品来讲,它的时间成本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中欧班列运量这么迅猛的发展。

还有取决于一个问题,铁路总公司现在开中欧班列,原来是单向从阿拉山口这一个出境站出去,目前为止铁路总公司已经形成了从东、中、西三个方向由客户选择运输线路,全路已经形成65条图定列车运行图,专门针对中欧班列的。从东边从满洲里到俄罗斯,从中部经蒙古到达德国、欧洲,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六个国家,最终到达德国杜伊斯堡,这么多的运输网形成了强大优势,也保证了中欧班列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我只是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谢谢。

【中新社记者】提问李超杰先生,作为一名火车检车员,您的工作对于保证班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刚才听到你谈了一个数据,您四年多来检修车辆大概26000余辆,没有任何毛病和任何不良质量的反馈,请问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做列车检修工作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超杰】感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铁道车辆,我在学校里面对车辆的各个车型的配件、作业方式都有基础的了解。我进入单位工作之后,又连续两年参加了总公司的技术比武,有两次时间相对比较长的集训,对我的基础工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也让我把理论和实践有时间融合、沉淀和梳理,对于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师傅的要求非常严格。我的师傅那时候也是我的工长,也是今年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明铭。那时候,他带我们比武的时候每天早上准时叫我起床,什么起来他什么时候走,他就一直站在门口,他严厉的作风逼着我自己去学习。另一方面,他工作中对我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我记得中欧班列刚刚开行的时候,有一次我挑选了12辆中欧班列车辆,因为那时候他是工长,他在对12辆车复查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块闸瓦稍微薄了一点点。他复查时候发现这个问题,让我把这个车重新检查一遍,然后问我这个车有什么问题,当时我说这个闸瓦可能薄了一二毫米应该不要紧。我师傅听了这句话之后非常生气,他说铁路火车的闸瓦就相当与汽车的刹车,闸瓦磨合过限就相当于汽车的刹车失灵,你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车子出去会出现什么问题,你心里没有点数吗?而且中欧班列开的那么快、那么远,如果这个车在途中出了什么问题,你是不是能够担得起责任?可以说那次对我的刺激很大,也真正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我身上责任多大、任务多重。

再回到你的第二个问题,说收获。我感觉在这个过程里面比较有意义的是我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我那时候和我女朋友是高中同学,我到武汉工作的时候女朋友在重庆大学上研究生,最开始她反对我到武汉上班,我们两个都是重庆人。尤其,她对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有一定了解之后更是不理解。她不理解为什么有一个行业长期四班倒,没有节假日,他更不理解一个职业为什么常态化上夜班,而且他最不理解的是,我辛辛苦苦上了四年大学结果当成了一个“修车匠”,她觉得我在这儿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一段时间,我们经历了一次很严重的情感危机,其实这次危机的转机出现还真的和中欧班列有关,有一次我和她在武汉逛商场,她那时候看上了一支口红,然后我正好看到口红的柜台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东欧风情“一带一路”境外直采。我就指那块牌子对她说:你之前认为我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你看现在这一片商品包括你手上的口红都是我们中欧班列拖过来的,我们的工作不仅有意义,而且我们的中欧班列拉回来的这些变化都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女朋友的思想态度就发生了变化。然后,她去年也来到了武汉,并且在武汉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现在对我的工作也非常赞同、非常支持。谢谢。

【袭艳春】超杰讲的很生动,让我们觉得收获很大。我们继续提问,现场的外国记者还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港澳台记者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我提问张伟先生,您作为一线服务人员长期接触当地的客户和企业,您觉得他们对中欧班列发展在态度上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可以跟我们分享。谢谢。

【张伟】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通过两个事情来回答。第一个,开行之初我们中欧班列第一趟用了96小时,以后的正式开行平均用100到140个小时,这个时效性对于客户来讲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来讲,铁路最大的优势是不受气候限制,对一个高附加值产品来说,一个集装箱晚到一天产生的时间成本他们是有数可算的。所以说他们就对我们中欧班列起初是产生了疑问?能不能再快点!能不能再快点!经过这几年的铁路快速发展,现在从重庆到阿拉山口8013次的中欧班列仅需要58小时,从重庆到欧洲10天-12天就能到达,原来是16天-20天,压缩了这么多天,得到了客户的认同,所以很多客户把高附加值产品全部拉上中欧班列。

第二个例子,当初惠普、华硕、富士康他们所有的运输方式原来都是通过海运,像一个人一样,如果让他改变一个习惯,特别是运输习惯,肯定是有一个适应过程。再加上对铁路不认知、不了解,就产生了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和国际代理商一起到厂家了解他们的具体要求,我们给他承诺只要你能提出来,我们就能满足。我们有条件一定改,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改。我们拿到他们运输需求以后,就和我们重庆中心站一起协商,专门为中欧班列开辟了一个绿色专用通道。什么叫绿色专用通道?只要挂了中欧班列的集卡车进入重庆中心站是无条件放行的,不需要铁路中间的环节和手续,影响周转时间。他们只要开有中欧班列标志的集卡车驾驶员全都很骄傲自豪,他们通过绿色通道,到达海关作业区立马通知正面吊进行装卸作业。我们测算过从他们一进入车站大门到进入海关区装卸落地这个运输过程只需要5分钟,卸下来以后集卡车返回工厂进行第二批货物周转。在前期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得到了国际代理商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和点赞,现在他们把大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全部拉入中欧班列,实现了中欧班列的运量保证。这条绿色专用通道和无缝连接方式的形成,不仅适用于高附加值产品,也同样吸引了很多低附加值和大众货物上我们的集装箱中欧班列。

【袭艳春】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法文版记者】张主任就刚才你讲的我问一些问题,有外媒批评中欧班列有利于中国向国外倾销产品。我想问从国外进入到中国的产品你有没有具体数据或者案例来具体讲一讲,你刚才讲过对于国外的一些代理商、经销商他们跟咱们中欧班列这边合作的时候有没有具体案例,尤其是你刚才说的高附加值的代理商。

【张伟】随着2011年到现在中欧班列的确在运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向开行形成了双向开行。我理解中欧班列实现了物畅其流,中国的货物走出去、欧洲的货物走进来,形成双向,这也是铁路总公司大力推行回程班列形成对流的方式,便于压缩整个中欧班列运输成本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我们在欧洲能够看到中国的商品、中国制造也走出去了,同时也惠及了中国老百姓,像红酒、汽车,我个人喜欢摄影,闲暇之余我随处拍拍,现在流行微信运动,我每天都走那儿去,正好一万步回来,那里面有一个欧洲购物中心,我每次进去以后看到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多人在选购,说老实话,我内心感到很自豪。作为一个平凡的参与中欧班列的一个现场操作人员,我在想这些货物都是经过中欧班列实现了去和回,有去有回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加速中欧班列的发展,惠及沿途人民。所以对我个人作为一个现场操作员工来讲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袭艳春】时间过的很快,马上就到一个小时了,虽然时间不长,大家也能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了解到中欧班列。中欧班列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缩影,万事开头难,中欧班列从一开始走到今天,一步一步并不容易,这里面离不开广大铁路职工的奉献,大家能够看到,包括刚才超杰说到的,是四班倒,无节假日;郭三先生说到阿拉山口全年有160多天是大风天气;还有胡俊先生被封为“神行太保”,也是因为要日行10多公里,还要爬上爬下,非常辛苦;我们的列车司机也是非常辛苦的,要把车很安全开行到很远的地方再回来,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张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带给周边人生活的改变。我们也特别希望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们也能够像我们一样,付出了努力之后也能够看到带来的变化,我想这恰恰是“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带给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大家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时间关系,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5位铁路职工,谢谢大家!见面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