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烟波,岳阳胜境,孕育了丰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滋养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众多的湖南地方戏曲中,岳阳花鼓戏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独特剧种。2007年,岳阳花鼓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岳阳花鼓戏起源于清嘉庆癸亥-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湘、鄂、赣三省邻近的数十个县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岳阳花鼓戏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伴代唱、以声传情,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岳阳花鼓戏声腔艺术丰富,主要分锣腔、琴腔、锣腔散曲三大曲系,有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个调门唱法、数十个锣鼓点子。演员用岳阳方言演唱,辅以假声,乐队以E-B定弦,较其他戏剧更显特色。其表演形式是由对子歌舞发展而来,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小旦的“三娇、三妖、三俏”以及“扇子功”、“抛伞”、“抛鞋”等特色表演,都是世代岳阳人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岳阳花鼓戏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123出。《补背褡》、《恩夫》、《大碑塘洗澡》、《十送》、《雪梅教子》、《三子争父》等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在历来重大的汇演中,岳阳花鼓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56年,《补背褡》一剧晋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深情勉励。此后,分别有《艾多事坐堂》、《洞庭春》等一大批剧目参加各级汇演,荣获多项奖励;剧团还先后为朱镕基、王首道、毛致用、刘正等领导和众多贵宾,外宾作多次专场演出,倍受褒扬。
岳阳花鼓戏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由于其根植于岳阳民间本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成为我国地方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