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省网推荐

生态“接力跑”,潇湘满目春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1-04-15 00:00 浏览次数:1

迟日江山丽。

今春湖南,的确当得起“美丽”之赞——

蓝天常见,2月份以来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约占9成;

江清河净,省考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湘江流域232个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97.4%;

绿野满目,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96%,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接近42%;

生机勃发,生态系统加快修复,1000多种脊椎动物、6000余种维管植物在潇湘大地各展精彩,释放旺盛生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7000多万湖湘儿女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方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寄予殷切期望,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总书记期盼,“美丽湖南”建设进入新时代。

从生产生活入手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世界锑都”锡矿山过去百年遗留的7500多万吨重金属废渣,已经基本消失。

4月10日,省领导带队前往娄底督导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时,喜见锡矿山统筹推进渣、水、气系统联治效果良好,建成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站14座,相关水体断面监测稳定达标;植树造林45000亩,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绿装。

锡矿山脱胎换骨,正是湖南转变发展思路的映射。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传统农业大省,曾经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遗留累积了一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必须痛定思变。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南一直在努力。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连续实施“一号重点工程”;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活;千家万户被发动起来,每一个社会“细胞”被动员起来,“绿色发展”理念渐渐为湖南人熟知,同时摸索出一批批可借鉴、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

2016年11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建设生态强省纳入“五个强省”战略目标,要求建设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的美丽湖南。

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省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陆续应时而生,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靠前指挥。

2018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审议通过,以顶层设计锚定发展方向。

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的责任体系相配合,我省初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2017年,接受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大考”后,全省积极主动聚焦中央交办督办问题整改。截至2020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76个问题完成整改70个;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4226件信访件办结率达95%以上。

以“一号重点工程”为重中之重

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成效

清明过后,湖南春雨不歇。千里湘江逶迤北去,携风带雨,一江清波,两岸美景。

这条曾经见证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先驱之河,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真金白银的母亲之河,如今依然激荡着理想之波。

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湖南治污攻坚、生态修复,正是以“湘江治理”为重中之重,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不竟全功不收兵的生态环境保卫战。

为还母亲河碧水长清,2013年8月,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以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为总体思路,制订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9年时间堵住污染源头,努力使湖南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7年多来,湘江保护与治理狂飙突进,一连串重拳出击,堵源头、治沉疴、畅河道……治污力度之强、监管执法之严、环境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7年多来,湘江保护与治理突破重大。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200多家,关闭“散乱污”企业近1600家;实现县级及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750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新增造林面积500多万亩,鱼类资源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湖南闯出一条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的新路子。

湘江流域的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污染负荷高、历史欠账多的重点区域无一遗漏“脱胎换骨”。

以湘江为突破口,省委、省政府的治水理念持续升级,实现“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全省江河湖库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吹响“集结号”,“三年行动计划”、十大重点领域、九大重点片区整治全面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有序实施。

不只“碧水”,湖南同步打响了“蓝天”“净土”保卫战。

统筹解决工业污染,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工地抑尘、秸秆禁烧、黄标车淘汰……为消除“心肺之患”,自2018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大气治理项目735个。

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尾矿库污染,建设绿色矿山……为重获湖湘净土,2016年以来,中央、省级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安排215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县城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1.3万个行政村环境完成综合整治,126个县市区(含管理区)全部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全省生态环境基础全面加强。

2020年,全省市州平均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全部达到或优于II类水质,生态家底越来越厚。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助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一年四季,大通湖内的秀湖植物园里,总有工人忙着采摘苦草。

“这种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全国各地的采购量一年达10万余吨。”益阳市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公司负责人介绍。

过去,大通湖因为水产养殖投肥,水体破坏严重。在开展综合治理后,全部实施退养,其中3000亩种上水草。大通湖不仅摘掉了劣V类水质的“黑帽子”,还依靠新种植的水草做好绿色发展文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何止大通湖!

“百年煤都”宁乡煤炭坝镇,煤炭产能全部退出后,县级财税收入直接减少三分之一,但日益兴起的智能安防产业,让90多家门业企业落户,“煤都”成功转型“门都”。

“瘦身”的浏阳花炮产业,虽直接经济损失不小,却因此实现从“低小散”到“高精尖”的蝶变,每年申请专利200多个,研发出安全、绿色的新产品1000余种,经济效益不减反增……

生态环境资源的约束,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撑起绿色“保护伞”。

——积极实施聚焦高质量发展的“5个100”工程,过去3年累计完成投资超400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614个,引进科技创新人才342人,在湘世界“500强”增至175家。

——及时布局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如今,湖南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可控计算机、航空航天等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

——“十三五”期间,我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超过5%,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去年9月举行的2020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收获了上百亿元订单,我省环保产业产值规模接近30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7000多万湖南人的广泛共识,生态环保理念在三湘大地已深入人心。(记者 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