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芦苇的绿色转型(绿色转型新图景)
来源:人民网   2024-11-19
浏览量:1 | | | |

  南洞庭湖芦苇荡。
  钟祖彪摄

  芦小妹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对芦笋进行加工。
  本报记者 杨 迅摄

  采用“菇—稻—菇”轮作模式的芦菇大棚。
  钟祖彪摄

  走进湖南益阳沅江市,只见水网密布,河湖纵横,芦花荡漾。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其中湖洲水面154.05万亩,湖洲中芦苇面积约45万亩,年产芦苇37万吨左右,约占湖南省芦苇总产量的45%。

  此前,沅江曾依靠芦苇作为造纸原料发展经济,但随着洞庭湖造纸产能的大规模退出,大片芦苇如何利用,一度让当地十分苦恼——任其生长,容易成为污染之源;堆积在外,又容易成为安全隐患。

  2015年起,沅江在芦苇绿色低碳转型上下了许多功夫,探索出了相关路径,让芦苇从“废柴”变身为“资源明星”。

  

  加工芦笋——

  推出生态健康食品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芦苇在春天长出的嫩苗,即为芦笋,洞庭湖区的百姓将其视为传统美味。

  芦笋的植物学名叫“南荻笋”,食用历史悠久。苏东坡、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留下了“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和“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等诗句。

  沅江芦笋生于垸外湖洲,“吃露水”生长,无须施肥、洒药和人工栽培,富含黄酮、膳食纤维、有机硒及钙镁锌等微量元素,高钾低钠特征明显。南洞庭湖滩涂湿地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沅江芦笋口感清香脆嫩,营养和药用价值高,具有天然野生、远离污染、绿色环保的特点。

  近年来,沅江经过积极探索,实现了芦苇由造纸原料到生态健康食品的转型。2018年6月,湖南省明确沅江芦笋为沅江市“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

  依托当地芦苇资源,沅江市芦小妹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围绕芦笋做足了功夫。记者走进公司的生产间,工作人员正在将芦笋加工成形式多样的食品。公司生产负责人曾仲秋表示,沅江芦笋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言语之间,满是自豪。

  沅江市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熊立波说,以前,当地对芦笋的利用比较单一,村民们采摘后,一般是制成咸菜拿去售卖,收入有限。建立标准化芦笋加工厂后,采取蒸煮杀青流水线作业,可以24小时三班轮流生产,显著提升了芦笋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也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

  芦笋粉汁、芦笋面条、芦笋饼干、芦笋饮料……沅江芦笋产业深耕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已研发并上市的芦笋产品有9大系列27种产品,并陆续开发了营养保健和美容护肤等高附加值产品。

  沅江市委宣传部新闻通讯组组长黄拥军介绍,随着芦笋产业的推广,沅江芦笋销售从沅江市周边加速向外辐射。如今,沅江的芦笋生产企业达到16家,芦笋食品产量增加到3万吨,产销两旺。2023年,沅江市芦笋产品已经销往北上广深等3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反响好,客商回头率高。目前,沅江芦笋的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

  培育芦菇——

  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沅江,对芦苇的利用,不能不提芦菇。芦菇是以芦苇作为基质培育出的食用菌,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容易大面积推广……如今在沅江,芦菇已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新生事物,变成了备受关注的香饽饽。

  今年60岁的石跃龙,1984年毕业于沅江农校,曾在沅江市漉湖芦苇场科研站从事芦苇科研工作,与芦菇有着不解之缘。石跃龙住在漉湖芦苇场,芦苇造纸没落后,他就在思考如何驯化芦苇荡中的野生蘑菇,利用芦苇作为基质来加以培育,这样既能消耗存量的芦苇,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说干就干,石跃龙到苇田里面采了10多种食用菌送到了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从中精心挑选了“胶状鳞伞菌”等3种品类稀有且产量高的食用菌进行培育,通过几年的研发,这3种食用菌成功被驯化,其营养、口感、产量都优于其他常规栽培品种。芦菇被成功驯化,为沅江芦苇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可能。

  经过几年的不断试验、摸索,如今芦菇种植技术已基本成熟,产量由原来的几十斤一亩增长到现在的最高可达8000斤一亩。驯化的芦菇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由于实验基地生产的芦菇供不应求,石跃龙开始搭配沅江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研究芦菇多样化种植模式,从中甄选出各种不同环境下种植芦菇的最优搭配,“稻—稻—菇”“菇—稻—菇”等新的种植模式被摸索出来,带动了农民增收。

  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原本只能在芦苇荡生长的芦菇,如今也在智能化工厂中安家落户。

  看着工人在芦菇菌包供应中心忙着用芦苇基质培育菌种,湖南芦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志群笑着说,公司通过与湖南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研发,实现了芦菇四季均可采摘。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生产技术,定好价格包回收,和农户签订种植产销协议,让芦菇种植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据统计,该公司带动约2000名群众创业就业,年人均增收约3万元。

  发展芦菇产业成为提升洞庭湖区农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路径,当地村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以前,乡亲们都是当樵民,通过砍芦苇来挣一点辛苦钱,收益不高,也不够环保”,柴下洲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罗生表示,自从掌握了芦菇种植技术后,乡亲们每亩芦苇可以获得约1.7万元的收益,“大家的腰包鼓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更好啦。”

  芦菇馅的饺子、芦菇米、芦菇和芦笋罐头……窗明几净的“湖洲鲜品”店铺里,琳琅满目的芦苇衍生食品,令人目不暇接。店铺经理廖建芳对每样产品如数家珍,看到沅江芦苇的绿色低碳利用势头后,她于2018年成立了食品公司,当时是抱着探索的心态,没想到市场反响很好。如今,产品热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还时常会去农博会参展,店面从之前的3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60平方米,销售的品种也从之前的十几种增加到现在的50多种。“没想到小小的芦苇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带来满满的幸福,这样的日子有奔头!”廖建芳感叹。

  制造芦花板——

  变废为宝形成产业

  今年5月10日,沅江市与湖南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年产5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项目签约仪式。

  项目选址在原沅江纸业公司,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可年产5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7亿元,建设产能为30万立方米/年,用地面积约208亩。

  湖南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丙坤表示,项目建成后,可将洞庭湖区丰富的芦苇作为基础原料生产家居制品,不仅可实现芦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芦苇杆和芦苇花腐烂后对湖区造成的污染,还可以保证来年芦苇的正常生长,充分发挥芦苇“净化器”“挡风墙”的作用。

  湖南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聂国辉介绍,公司此前已在内蒙古、辽宁布局芦花板业务,沅江是目前唯一在长江以南的厂区,将从2025年开始收割芦苇。

  “收割芦苇之后,把它打碎,然后再通过相关的工艺把它压实成芦花板,目前在内蒙古和辽宁供不应求。”聂国辉表示,芦花板有三个优势:一是芦苇是纯天然的,一年一生,用芦苇制造的芦花板替代木板,能节省很多木材;二是芦苇是水生植物,造出来的芦花板更耐潮湿;三是较其他材质板材,芦花板强度更大,耐弯折,不易变形。

  张丙坤表示,沅江工厂预计能解决200多个就业岗位,按照一年产量50万立方米来算,产值预计能达到10亿元。芦花板建厂投产后,沅江市开发区还将引进面板、封边材料、家具五金等产业链,打造一个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芦苇产业园。

  湖南安环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庆,在芦苇开发利用方面也很有心得。他本是天津人,此前在天津经营颗粒厂,来沅江收芦苇时,因为看中了当地的发展潜力,将颗粒厂的设备从天津搬了过来,投入7000多万元建厂,并将此前和自己对接的企业也都引进到沅江。

  “从杆到叶,芦苇全身都是宝。”陈庆介绍,工厂将芦苇的价值充分利用,制造的产品包括用芦苇提取低聚木糖、纳米纤维素、冶炼陶瓷的木质素以及制造钠电池负极材料等,工厂加上下游产业链,带动500多人就业,年产值1亿多元,公司已纳入沅江市芦苇高质化利用“一园两基地”规划布局。“目前公司运转良好,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陈庆说。

  沅江边,芦苇荡,一群白鹭展翅飞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正在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