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夏季汛期要注意预防哪些传染病?
答:主要应注意预防以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为主的各种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肝炎(甲肝、 戊肝)、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鼠疫、乙型脑炎、炭疽、血吸虫等重点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问:肠道传染病有哪些主要症状?传播途径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答: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肝炎(甲 肝、戊肝)等法定传染病以及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等。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也可伴有发热等。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传播。预防肠道传染病,则主要是把好“病从口入”关。预防水灾后流 行病主要应注意生活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污染、变质和生冷的食物,可适当多食用有杀菌作用的大蒜、醋等;保护生活用水的水源不受污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灾民或抢险队员在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服药或接种(目前使用的有伤寒疫苗、痢疾疫 苗、甲肝疫苗,可以提前预防接种,也可应急接种)。
问:出血热有哪些主要症状?传播途径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答:出血热是由鼠类传播汉坦病毒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接触了带病毒的老鼠或排泄物以及吃了被老鼠及其排泄物污染的 食物都会感染此病。发病之初如感冒症状,“三痛”(头痛、腰 痛、眼眶痛)和“三红”(面红、颈胸红、眼红)是其典型特 征。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对症处理,切不可自行服药退烧降热。预防:洪水突至,对以往躲藏着的鼠类有驱赶作用,大水会将鼠类大量聚集到无水高地,使其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极高密度,与 人的接触机会比平时增加了几十倍。在洪涝灾区,要大力灭鼠,并采取相应的防鼠措施,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床铺应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此外还要加强个人防护,杜绝“病从口入”,食物要妥善保管,食具要经常消毒,尤其是不要食用被老鼠啃咬或污染过的食 物。
问:钩体有哪些主要症状?传播途径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答:钩体病的症状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痛、腓肠肌压痛、浑身乏力及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体温可达40℃上下。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受水灾的地区,雨水冲刷猪圈、厕所,造成大面积环境被钩体污染,人与受污染的水、湿土接触而感染。此外,进食被病畜、病鼠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会受感染。人群对钩体病普遍易感。钩体病重在预防。首先要注意环境卫生,搞好居所周围的消毒,管好猪粪便,消灭老鼠;其次要注意个人的生活和饮食卫生,尽量不要赤足接触江河湖水,大田劳动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穿农田靴、防护手套等,常饮水、进餐要讲究卫生;再次是预防接种,在汛期来临前一个-就可接种钩体菌苗,其抗体可维持6—12个-。
问:乙脑有哪些主要症状?传播途径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答: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症状可有头 痛、恶心、呕吐,可出现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乙脑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蚊子及猪、马,高发季节是7—9-份,而 汛期洪水肆疟,高温高湿,蚊子繁殖力强,更有助于乙脑的传播。水灾地区防治乙脑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灭蚊工作;二 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子叮咬;三是在流行期前一个-进行疫苗接种。随着洪水退却,极易发生由蚊蝇传播的疾病,如乙 脑、疟疾、登革热等。
问:血吸虫应如何预防?
答:汛期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们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下水时应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护药物,或者穿上防护的靴袜。
问:在汛期作为市民应怎样做?
答:做好卫生防病工作,除了需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和加强专业技术措施,灾区群众也要了解防病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比 如注意食品卫生,注意安全饮水,洪水退却及时翻盆倒罐,及时清理坑洼积水等,搞好环境卫生。发现有上述症状及时就医,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时,应积极配合隔离治疗,防止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