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2-20
立新村“变形记”
来源:县扶贫办   2020-11-03
浏览量:1 | | | |

笔直的水泥村道宽阔平坦,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的桂花树清香四溢,鸟雀在枝头嬉戏喧闹。举目眺望,绵延的土地上,成片分布着郁郁葱葱的红薯基地,加上错落有致的村民新居,一幅美妙的生态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是日前笔者在岳阳县月田镇立新村看到的情景。

几年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行车路也找不到。因为交通不便,村里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弱妇孺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近年来,岳阳县教体局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生态种养业,“光灰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完美蝶变。

立新村地处大山深处,紧邻铁山水库,这里“有鱼不能捕,有树不能砍,有砂不能挖,有厂不能办”,群众增收途径狭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17人,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15年,立新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说起来,我们这个村在几年前年轻人连媳妇都难找。现在,我们这里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家家户户住楼房。”该村党总支书记陈静说,这些可喜的变化,源自当地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源自后盾单位及县派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挖穷根奔小康的不懈追求。“没有钱,村干部没法带动群众致富,村委没有号召力,什么活动都难以开展,整个村就像一盘散沙。”回忆当年的情形,县教体局驻立新村第一书记彭拥群感慨良多。

要脱贫、先修路。2018年伊始,县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着手带领村民修缮、拓宽、硬化道路。“从年初开始,我们起早贪黑,做规划、争项目、跑部门,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32万元,出动劳动力561人次,先后为村里硬化道路4条,修缮、拓宽道路8.3公里,那一年,我足足瘦了10多斤。”

路通了,出行条件好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不约而同地回来了。“由于立新村位于铁山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工业发展被‘一脚踩死’,我们只能依靠种、养业发家致富!”在外务工的贫困户陈年如是说。2018年,在村支两委和扶贫队的帮助下,陈年开始学习家禽和家畜养殖技术,并在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利用自家的30亩山地发展土鸡养殖。由于吃得苦、霸得蛮、肯钻研,陈年把饲养的土鸡定期送到城里卖,这一年获纯利润6万多元,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现在,陈年的养殖场已经小有规模,有8头牛、30只羊、几百只鸡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他的人生由此“华丽转身”。

与陈年一样同为贫困户的陈军,也是个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人。记者见到陈军时,他正驾驶收割机,在田里抢收稻谷。“现在我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每收割一亩能赚200元工钱,由于干活细致,乡亲们都愿意喊我帮忙收谷子。”劳动间隙,陈军很是感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施策,让他通过服务群众的方式脱贫摘帽奔小康。

2017年,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立新村土地肥沃,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且符合铁山水资源保护要求,便帮助村里建立邓谷红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肥料和保底价回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全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奔小康。通过集中攻坚,立新村当年底成功摘帽,实现整体脱贫。

“目前雨水频繁,要加强对红薯的管理,记得留意微信群的技术培训。”深秋时节,记者见到该村贫困户陈孟贤时,镇龙头企业岳阳县颖水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颜正领着农技员现场指导。陈颜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月田镇党委、政府和县派驻村工作队抓好基层党组织‘主心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公司以‘红薯产业党支部+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

近年来,该镇邓谷红薯合作社注册“铁山源”商标,鲜食红薯和红薯制品均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先后推出10多款深加工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种植和加工红薯产品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该镇党委书记付海苗介绍,今年来,该镇免费为403户贫困户提供种苗和肥料,农户所种红薯全由合作社保价回收,户均有望增收3000元。如今,“铁山源”红薯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正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走向未来。路通了,村美了,一个全新的立新村正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