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2-20
从“零产业”实现“莲生金”
来源:县扶贫办   2020-10-09
浏览量:1 | | |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9月6日,岳阳县毛田镇黄道村湘莲特色扶贫产业基地,百亩荷田轻摇曼舞、清香怡人,一颗颗饱满的莲蓬“呼之欲出”。64岁的村民彭先光摘下一株株成熟的莲蓬,乐呵呵地说:“今年又是丰收年!”

眼前的彭先光,中等身材,黝黑偏瘦,是黄道村种植湘莲的第一人。2013年,彭先光因缺乏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岳阳县自然资源局驻村工作队和镇扶贫办干部指导其试种了5亩湘莲。“经过精心栽培打理,彭先光当年收入2万元。”县驻村第一书记刘奇龙介绍,搭帮湘莲种植,彭先光不仅脱了贫,还被县里评为“贫困户致富能手”。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器。近年来,黄道村在县、乡各级扶贫力量的支持下,聚焦镇党委提出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把培育绿色环保、区域特色鲜明、持续增收效果显著的湘莲种植作为重点扶贫产业。2019年,黄道村规划流转百亩土地,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成立岳阳县道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彭先光凭借积累的种植经验担任合作社管理员,“看着大伙一起种植湘莲赚钱,比我一个人日子过好了还开心!”彭先光说。

站在黄道村的田间小道上,一望无际的荷叶向远处蔓延,沁人心脾的幽香从荷田中飘散开来。湘莲不仅带来美景,也带来脱贫增收的幸福生活。53岁的村民方完全,身患心脏病,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仅靠一个儿子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在彭先光的指导下,通过种植湘莲,5亩耕种面积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邻里的致富榜样。如今,越来越多的黄道村人因莲而富。

“湘莲的种植密度如何把握?每亩人工投入多少?”笔者问。

“湘莲每年4月份开始种植,平均每亩120-140只种苗,从耕地到下种、施肥、除草,再到采摘,累计用工300余人次,每亩产值约4500元,待第二年以后,不需要再投入种苗成本,收益比第一年略高,尔后逐年趋于稳定。”彭先光感叹,种植湘莲,一年投入,长期收益,这个买卖划算。

“村里以合作社的形式种植湘莲,如何保证村民不亏本?”笔者好奇地问。

“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的‘保姆式服务’,每年拿出利润的20%,作为分红发给入股的贫困户,目的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收益让给农户。”刘奇龙说,三年签约期满后,农户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继续留在合作社,通过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让乡亲们增收致富!

为培育湘莲产业做大做强,今年来,县驻村工作队和毛田镇还筹资30余万元,以每亩200元的标准奖补湘莲种植农户。近4年来,作为黄道村的后盾帮扶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还整合各类扶贫和项目资金近560余万元。在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黄道村逐渐形成了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户为主体的湘莲种植体系,目前,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参与湘莲种植,年产值45万余元,农户增收过万元。

“我今年种植3亩湘莲,除去各项成本后,预计年产值13500元,再加上合作社分红和产业补助,收入达16000余元!”村民毕兴雄笑眯眯地说道,“村里原本山多田地少,当初听说要流转田地开发湘莲种植基地时,我们心里也没底,现在看来,我们观念落后了。”

“目前村民采收的莲蓬通过电商平台、镇里及后盾单位的消费扶贫及保底收购等多种渠道销售,新鲜莲蓬卖到12元/公斤,加工后的莲米卖到30元/公斤。”镇扶贫办主任朱治宇介绍,截至目前,县驻村工作队已联系销售湘莲16万余元,占今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总金额的80%。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以其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国文化中君子的象征。黄道村则根据湘莲的使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非常高兴找准了这条致富路,今年是村里集中种植湘莲的第一年,收成与预期相差无几。只要大伙肯吃苦,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黄道村总支书记彭勇说。近年来,黄道村积极探索适应本地的“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路子,从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2019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湘莲产业不仅富了村民的腰包,也美了村庄的“颜值”。今年夏季,黄道村湘莲种植基地,红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恣意怒放,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干部彭晓星回忆:“6月份,县里的梦之队·老年人舞蹈队趁着荷花绽放,专程赶到黄道村彩排表演,舞蹈间隙吸引许多队员打卡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