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 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03-07 00:00
浏览量:1 | | | |

欧债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我国经济也承受下行压力。去-以来,党中央变下行压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动力,出台一系列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在经济保持7.7%的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上,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提质增效的时期,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化解产能过剩倒逼经济转型

  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顽疾。统计显示,2012-中国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的产能占全球分别是46%、60%、50%,但利用率不足75%。按照世界公认标准,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中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属于严重过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并存的“两难”困境,中央科学决策,顶住投资扩张压力,以化解产能过剩为“抓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中国打响一场化解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战。

  为化解产能过剩,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先后出台,直指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平板玻璃5个严重过剩行业。2013-我国压缩钢铁产能8000万吨,制定电解铝阶梯电价制度,在贷款中新增绿色指标,取消对过剩产能行业用地优惠等。11个部门联手用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多个杠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

  严峻的市场环境和严厉的调控措施也“倒逼”企业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中央的决策部署让我们看清了形势,与其抱着落后产能不放,不如自我革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波说。一-来,中船重工通过加大节能环保船舶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力度,拓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军非船舶装备领域,使公司在经济总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上均实现了船市“寒冬”中的逆势增长。

  在这样的倒逼机制下,我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这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不断提高。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

  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结构调整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更要积极扶持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先进产能开拓市场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去-4-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先后就治理大气污染、支持光伏产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等做出部署。

  一项项具体政策陆续出台。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全-减轻相关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迈出新步伐,首批虚拟运营商将于今-开始提供服务……作为未来中国经济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正在这一轮改革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2013-,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巨变: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比上-提高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2.2个百分点。

  “三产首超二产,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阶段,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到了新水平。”王军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第三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更多消费、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升级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劳动生产率比上-提高7.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增长12.2%;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3.7%。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不轻——产能总量过剩问题虽有所缓解,但结构性过剩问题仍很突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达到期待的水平;严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环境治理任重道远……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潜力,继续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