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今天国务院常务会的关键词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5-03-26
浏览量:1 | | | |

3-25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解读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平衡。

李克强总理开宗明义:“在当前情况下,稳增长、调结构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我们所说的防风险,最大的风险还是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所以要审时度势。今年上半年,我们一定要过这个‘坎’。各部门要动脑筋、想办法,出台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当然,稳增长的措施中也包括促改革、调结构。”

他指出,完成经济增长由数量向质量转型,是个不容易的过程,一定要把握好平衡点。“在转型期间,一方面坚定不移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但一定要有一个合理速度的空间。过高的速度不利于结构调整,而过低的速度也无法进行调整。”

很多时候,恰恰是权力的“任性”,会打破这种来之不易的平衡。李克强举例说,现在一些项目的审批程序还是太多,“本来投资热情应该能调动的,结果就因为缺一两个章,啪,封了!这不是任性吗?符合人民愿望,没有质量问题,就因为没经过两个司局的同意,就不让干了,停工关闭。”他斥责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干扰了稳增长的信号。

在讨论国务院令-立法工作重点时,总理再次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法治和改革是两个轮子。”他说。

某种程度上,这两者已经成为本届政府最为显著的“标识”:法治是“定”的力量,而改革是“变”的力量。从李克强的执政思路中,能清晰地观察到“定”与“变”之间的平衡。

“我们一方面要推进权力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又要严防部门利益的法制化。”李克强在会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平衡。他指出,立法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为方向,而现在一些部门立法的积极性很高,但这种积极性是希望把自己的职能、权力用法律固化下来。“这不是给我们下一步改革再制造障碍吗?”

事实上,好的立法应为改革探索预留下空间。李克强直言:“总的来看,我们的政府还是管得太多了。现在放权做了很多,简政做得还不够,还要下大力气简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这一新颖的概念在社会上关注度和接受度都相当高。今天的常务会上,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也在平衡的理念下廓清了一些误区。

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到制造强国,这当然是一个“广命题”,但必须与“精破题”达成平衡。因此李克强对规划中动态调整的“绿皮书目录指引”表示欣赏。他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能不能再细一点?别喊大口号,10-里面抓好落实几件事,争取有几项突破,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会议讨论还涉及高精尖与常规制造的平衡。对于制造业而言,在高端领域的创新设计固然重要,但制造水平尤其是工艺水平和质量把控,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前者。因此,既要重视最时髦的工业4.0,也不能越过传统的1.0、2.0和3.0。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还有大量的服装鞋帽等用品制造,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此相应,技能人才作为保障工艺水平的基础,其培养尚需努力。

总理在会上痛切地讲起他对一些国内产品的工艺和质量不高的感受。比如简简单单一支笔,其制造水平也大有讲究。

最后,李克强用“十年磨一剑”表达了他对“中国制造2025”的期许。(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