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3电(记者 陈炜伟 赵超)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国务院新闻办3举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吹风会上,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生态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要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
生态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专家分析,经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我国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说。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焕良介绍,一是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但比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森林质量比较差,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89%,世界平均水平是120%左右。
二是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根据第四次全国沙化监测,现在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
三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湿地破坏到目前为止还难以抑制,通过第二次湿地清查,全国单块面积大于8公顷的湿地总面积8.04亿亩。根据长期研究和统计,近50-来湿地损失率达到了21.6%。
王焕良说,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我国生态总体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先天基础比较脆弱,历史负担比较沉重,现实压力巨大。我们既要还历史旧账,同时发展过程中不欠新账。生态修复是长期过程,任重道远。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主攻方向
“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杨春平认为,从人类历史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就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并且扬弃的结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说生态文明绝不仅仅是表面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
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杨春平认为,《意见》明确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而是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
他介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要推动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思路,建设目标也会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将有专门的一篇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政策调整三大重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管理是重要环节。
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晓玲说,未来土地管理有三方面重点: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规划体系。二是守住耕地红线。三是强调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今后如果有合适的制度和政策,可以释放出很多土地资源。
张晓玲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休闲业等都涉及土地,未来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会有非常大的改变,不会是全国一刀切,会从区域、产业各方面体现差别化。此外,在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土地制度体系非常重要,未来也面临着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标准的完善,以及降低地耗,完善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