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社会办医才能获得公众更多认同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5-06-24
浏览量:1 | | | |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社会办医如何纳入定点医保?怎么更快更好推进医生多点执业?这些困扰人们多时的“麻烦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过去时”?国务院办公厅昨天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让大家有了更多期待。

这个文件出台了多项“实招”,提出了尽可能细化的政策措施,“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具体来看,文件要求,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不得新设前置审批事项或提高审批条件,不得限制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医疗机构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不把社会办医疗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作为确定配置大型设备的必要前置条件。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打破社会办医的“玻璃门”“弹簧门”等,最关键的一点恰恰在于放宽准入。

  刘国恩:长期以来,社会办医进入市场的门槛太高,各种各样的“弹簧门”、“玻璃门”很多。尽管在过去几-当中,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在落实层面,在一些具体的措施方面还是不清不楚。这份文件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更进一步的表述,比过去更清晰,力度更大。

  这个关于促进发展社会办医的文件,还给出了“真金白银”式的举措,比如把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范围;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办医,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刘国恩认为,这又补齐了社会办医的另外一个短板。

  刘国恩:社会办医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社会融资,不是来自于公众财政类的直接投入。过去,社会举办医疗服务机构时,在融资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银行不给它贷,投资主体也以及相关的资本市场不利于它们去获得资金,因为政策上有很多限制。这次文件能够从制度上确保投融资进去后在短期内或是长期内能够收回,并且能够合理、合法、合规的收回的话,这会有助于社会办医取得所需资金后,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合法的举办这些服务。

  目前我国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3.9万所,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5%,非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量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2.3%。但社会办医规模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理想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藩篱。

  上海公共卫生专家杨健说,社会办医在过去这么多-,一直是野蛮生长,所谓“舅舅不疼,姥姥不爱”,没有人管。所以这次提出的16条措施非常得力、到位。

  杨健梳理了社会办医目前存在的7大短板。第一是准入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单纯一个审批,哪怕是开一个最小的牙科门诊部,没有一-多拿不到,很多时候理由是不符合医疗资源整体规划,可是医疗资源整体规划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因此,在全民创业情况下需要将其公开。第二是资金问题,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融资渠道和平台。第三是社会办医的国民待遇,同样是一个门诊部,用不着加民办或者公立。第四是人才流动,社会办医的医院人才非常匮乏。第五是税收,社会办医以前是按照企业来做,不管盈利还是非盈利性,企业会有所得税、营业税,公立医院不仅免税还有拨款,这样就和公立医院形成不对等的竞争。第六是医保问题,社会办医大部分的医保不涵盖,哪怕是非盈利性的医疗机构要进入医保涵盖也是要通过层层管卡。第七,社会办医要想有一定的规模必须要连锁,社会办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规模但是个体,另一种是在某些专科领域,比如牙科整形等,这种就必须要连锁经营,但是社会办医每家店单独报批、单独审核、单独冠名,无法形成连锁,无法统一品牌,所以无形增加了很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