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工作规划
来源:县科技局   2016-07-14 00:00
浏览量:1 | | | |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全县“十二五”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二五”以来,全县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将科技创新纳入了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政绩效工作考核之中,全县经济发展全面加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益紧密,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创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2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认定5项,其中 “国际先进”科技成果1项、“国内领先”科技成果4项,拥有授权专利600多项。全县大力推进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功创建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企业视创新如生命,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课题攻关,积极申报专利和科研成果,科技咨询活动氛围浓厚。一大批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受到了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全县科技工作发展形势喜人,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县、湖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我国来看,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益紧密。不论是农业还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产出、特别是知识创造的速度在增加;在经济活动中,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出在增加,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在增加。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科技强县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 为指导,紧紧依托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贯彻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一二三四”的发展战略,以“三量齐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县域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按照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体谋划、有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基本建成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规模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优势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企业150家。

二是加快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技研发科研创新团队和优秀科技成果,推动5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县30家企业建立科研机构。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相互支撑和联动,提高整体效能,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科技发展平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

四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五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60人。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7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5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件以上。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科技招商,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六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设立县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制订完善财政科技奖励制度,大力激发创新驱动发展、全民创新创业热潮。

四、战略布局

1、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

积极发展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核心增长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发展生物、新材料、先进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

2、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等优先示范工程,推进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业规模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设施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构建规模化种养、产业化加工、组织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围绕东洞庭湖保护与利用,促进东洞庭湖流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自身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推进“四湖”建设。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对湖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河道行洪通畅,进一步提高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节能减排效果,提高东洞庭湖生态保障功能。

五、重点领域及其优先技术

1.能源资源

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加强对节能技术和节能装备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发展先进节能关键技术。重点支持工业和交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照明产品等工业节能技术研发。注重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坚持资源节约优先,重点支持农业高效节水、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节水型生产工艺、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和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重点支持开发高效自动化选冶新工艺和大型装备,发展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2.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重大战略需求。(1)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研究重大环保装备及仪器设备,开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3.农业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生态与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1)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畜牧水产育种及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关键技术,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复合经营,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2)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3)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重点开发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技术及精准作业技术装备,发展农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农林生态环境质量。(4)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重点研究农业环境调控、超高产高效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开发现代多功能复式农业机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4.工业企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加强研究开发高纯材料,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催化、分离材料,轻纺材料及应用技术。优先发展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大力支持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制高点。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关,基本实现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大力降低资源消耗、环境负荷。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的力度,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开发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形及加工技术、通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和高精度检测仪器。大力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开发面向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5.现代服务

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益增长的现实需要,对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大力支持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集成开发等关键技术。

6.安全生产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安全生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服务与支撑工作。(1)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政府应急指挥为中心,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建设,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2)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在重点安全生产领域,加强监测、预警、预防技术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到实时观测与提前预警相结合、提前预警与实时控制相结合,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灾害损失程度。(3)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重点研究和推广突发事故、重大火灾、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4) 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污染物溯源、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5) 重点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物证溯源、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以及模拟预测技术,远程定位跟踪、实时监控、隔物辨识与快速处置技术及装备。

六、加强科技创新激励和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完善现有各类创新基地建设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创新基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良性发展。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强大学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新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深化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鼓励创新主体从事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取得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支持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国际专利。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二)加强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

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实际,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强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公平竞争、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明确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执行各方的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各科技计划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的系统部署,优化顶层设计和组织流程,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集成和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根据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科研经费的过程监管,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大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弘扬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

(五)积极完善科技评价奖励机制

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针对科技计划、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不同的评价指标、内容和标准。坚持科研评价的创新和质量导向,避免频繁考核、过度量化,使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活动。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推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标准化评价。发展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指导和支持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评价。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创新模式、激励和表彰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积极营造诚信、宽松、和谐的科研学术环境,加强科技人员学术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监督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惩戒。

七、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做好科技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高度重视加强对县级科技工作的领导

县级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科技工作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具体任务,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重要抓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强县级科技工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树立和强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坚持“地方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作用,加强机构编制和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和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切实加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建设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认真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方面政策法规的研究,强化科技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执法检查和公众监督。要落实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推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以及对科技中介服务活动的税收扶持政策。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组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技管理与统筹协调,组织县域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切实抓好科技行政管理;抓好科技示范和引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行业科技进步;推进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动专利申报,加强科技成果登记;开展专利执法和维权行动,坚决打击假冒专利和专利侵权行为;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管好、用好科技资金,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三)努力培育和壮大科技工作人才队伍

加强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质量。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进一批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加大对优秀青-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实验技师等科研辅助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重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基地。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引导和支持。把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承担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为依托,带动县域企业、机关、学校、创新创业组织、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人才培养。重点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等,扶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发展的政策支持,积极为创业人才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创业者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研发组织、技术平台等创新团队,为其共性技术研发、公益服务等活动提供支持。

本规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顺利实现全县“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县进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