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检验全面小康成色的重要指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未来两年,是我县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岳阳县,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下好脱贫攻坚“先手棋”,为实施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一、统筹推进振兴乡村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深入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育龙头、建基地,强化主体带动作用,着力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带出更大规模;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带出更高质量;加强产销对接,带出更好效益;强化利益联结,带出更实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带出持续增收。建立完善“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特别是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通过实施网络扶贫,使扶贫对象搭上“互联网+”时代快车,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二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不断拓展产业扶贫新模式,着力发展园区产业,加大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特色高效的种养扶贫基地。三是打通扶贫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加大指导培训力度,推进电商扶贫模式向贫困户全覆盖、扶贫产品个性化、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发展,形成“电商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提升电商服务”的新亮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创新带贫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好、示范带动好、利益联结好、增收效果好,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的“四好一强”特色扶贫产业。
二、统筹推进振兴乡村人才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只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及智力支持。一是抓牢“领头雁队伍”这个核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全过程,重点加强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把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纳入培训重点内容,持续提升“领头雁队伍”综合素质。二是抓实“致富带头人”这个主体。持续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专项行动,重点从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和能人大户,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定条件和创业意愿的人员中培育致富带头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抓活“返乡创业人才”这支队伍。创新政策体系,积极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宣传、服务、合作平台,激发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优秀人才与脱贫攻坚深度对接。整合县内培训资源,根据返乡人员实际需求开设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培训班,组织参观县内知名企业、合作社,提高返乡人员创业能力。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交流会议,共享域外、县内信息资源,谋项目、增合作、促发展。四是开展“一联系双结对”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干部联系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一联系双结对”活动,引导各类资源向基层集聚,为贫困户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推动实现更多贫困户脱贫。
三、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文化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优化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持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的文化载体和内容,提供更多更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工作,集中整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丧事扰民、乱埋乱葬现象,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培育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伍军人在完善村规民约、化解村民矛盾、加强思想教育等方面作用。三是大力实施孝老爱亲行动。实施孝老爱亲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按照“县主导、乡主办、村落实、群众参与”思路,通过宣传引导、舆论监督、典型带动、法律约束等途径,教育和督促子女履行好赡养、照料老人的义务,推动全县农村单独居住老人(65周岁以上)老有所养,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四是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抓好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就业脱贫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建立脱贫激励制度,评选先进脱贫典型,发挥身边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
四、统筹推进振兴乡村生态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持续强化资金投入。坚持财政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的原则,按照现有资金渠道,综合运用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撬动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贫困村与基础薄弱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按照辖区管理原则,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统筹开展农村“空心房”整治和危房改造工作,加大对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非贫困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驻村工作队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下,对脱贫攻坚和村庄整治行动两手抓、两不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全面攻坚,确保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三是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实行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各乡镇要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村级管理”的原则,按照行政村按需设岗、单位以岗定人的方式进行,建立岗位救助、实名服务、动态监管长效机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道路维护、水利设施维护、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卫生保洁等公益岗位。驻村工作队要协助督促村“两委”搞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绿化美化行动,通过“群众点菜”“双向承诺”等方式,让贫困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五、统筹推进振兴乡村组织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机密结合起来,打造主心骨,凝聚精气神,形成大合力。一是推进“一抓双促”工程。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组织力、战斗力。实施村“两委”带贫能力提升计划,广泛开展强培训、遍走访、亮承诺、抓落实、树典型活动,强化村“两委”班子能力提升。抓实抓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选派管理,落实待遇保障,打造一支懂农村、会扶贫、作风硬的驻村干部队伍。加强村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注重从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一线干部队伍。二是探索扶贫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组织贫困户,成立扶贫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大户等进行对接,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由扶贫合作社统一经营。三是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协商议事机构作用,丰富村规民约内容。深化基层平安建设,整合群团组织力量,做好“三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从严整治“村霸”“蝇贪”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挥扶贫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