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东洞庭湖“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5-08-13
浏览量:1 | | |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1、东洞庭湖概况

东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现有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燕山运动后期古江南洼窿断陷而成的古老盆地,到第三世纪未第四世纪初成为聚水湖盆,形成洞庭水系,是当今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大型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它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水量,湘江由此穿湖通江达海,素有“湖泊型洪道”之称。东洞庭湖湖水量大,自净能力强,水质条件好,海拔高程低于35米,坡度小于3度,地貌呈沟港纵横的湿地景观,土层深厚肥沃。湖盆区丰水期为水面掩盖,随着水位下降,依次露出平缓的苇滩、草地、滩涂、沙洲。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名楼因名水而壮丽。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紧靠湖岸,纵贯南北;洞庭大桥,飞架湖上,联通两岸;长江黄金水道濒联东西,通江达海。辽阔的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坦荡的平原,是湘楚文化的摇篮。这里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茶、麻、猪、禽、鱼等多项农产品的大型生产基地。同时又是重要的石油化工、食品饲料、轻纺工业基地。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有利发展、有利稳定、权属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000年6月6日岳阳市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0]16号,决定由市人民政府授权岳阳县人民政府对东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2000年7月6日岳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岳阳市政府[2000]16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和2000年6日27日市编委会议精神,批准成立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东洞庭湖。管辖范围为:北起城陵矶擂鼓台、湖北监利县白螺镇,西至华容县“五七”机埠、南县二坝子的友谊沟,南临汨罗市、中洲鲶鱼口,东抵麻塘、鹿角镇畔湖村。

近五年来,通过加强管理,抓好区域内资源有序利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各项收入19019.6万元,比“十五”时的2876.9万元增长561%。

2、湿地生态保护有效

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83年左右建立,管理范围包括整个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平原岗地,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属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湿润、光热充足、四季分明。整个东洞庭湖为一个完整的外流型淡水湖,水深4~22m,年均气温4~4.5℃,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为河流淤积土。湿地夏相为单一的明水地貌,冬相则分为明水、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泥炭沼泽和潮泥滩5种地貌。

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重要繁殖地、停歇地。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每年有白鹳、白鹤、黑鹳、白鹭等255种国家级保护候鸟在这里越冬,大鸨、白头鹤、鸿雁、小白额雁、青头潜鸭等稀有鸟类也经常在这里嬉戏。

东洞庭湖丰富的植物物种、植物区系成分和植被类型,展示了其多样性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保护区自然植被主要由湿生植物组成,植被类群依次分梯度变化呈圈带状成层分布格局,从陆地至水底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芦荻、柳蒿灌丛、苔草草甸、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珍稀度高的特征。山上有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银杏、芒箕、石松等古生代或中生代遗留下来的残存物种,有银杏、苦槠、马尾松、小叶栎、杉木、喜树等中国特有物种。洲滩草甸植被面积大,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和藜蒿生产基地。这里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鹤类、淡水豚类同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

3、渔业资源保护有力

一是开展保护渔业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每年4月份定为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月,张贴通告,印发宣传资料,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每年举办渔民代表渔业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班两次以上;二是依法蓄禁。每年3月10日到6月30日,东洞庭湖实行全面蓄禁;10月1日到12月31日,鲶鱼口6万亩水面为冬禁区;三江口3万亩水面为长年蓄禁区。在蓄禁期、蓄禁区内,还定期地组织清理,杜绝一切业次生产。在禁区实行巡逻守卡制度,在禁区内航行的船舶实行《鱼货准运证制度》。同时为促进渔业资源快速有效增殖,每年投放各类鱼苗200万尾左右;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捕鱼和渔匪渔霸活动,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行为。每年开展了多次集中行动,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四是统一执法。坚持了捕捞许可证制度,坚持按安排的生产范围进行生产。实施强制拆除矮围行动,并依法对构筑矮围的2名违法者判处有期徒刑,此案被誉为“洞庭湖打击矮围第一判”。依法规范征收,取消6项涉渔收费,减轻渔民负担。印发了税费项目登记卡,实行了统一征管。

4、砂石、芦苇、藜蒿等资源利用有序

砂石资源蕴藏量丰富,总储量为65500万吨,年开采量可达1380万吨。2005年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通过拍卖方式整体出让,期限为5年,第一年84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10%。2010年5月25日,岳阳县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第二轮成功拍卖出让,出让年限为三年半,第一年1亿元,以后逐年以12%递增。“十一五”期间实现砂石收益13001万元。

东洞庭湖芦苇是一座绿色银行,自2005年至今,通过多次科学论证,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经过三轮拍卖,东洞庭湖芦苇产量、质量和财税收入都成直线增长,财政贡献由2005年的4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0万元。

为确保每年春季沿湖万名村民下湖采摘藜蒿生产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抽调精干力量与兄弟单位一道齐抓共管,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保护东洞庭湖资源的通告》,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组织培训10多场次,制订《藜蒿采摘期间东洞庭湖水上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坚持采摘期间24小时值班制,保证了藜蒿采摘期间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5、和谐大局得到保障

2009年启动的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是岳阳县史无前例的民生工程。由县财政筹资建设中洲、城关、鹿角、麻塘四个集中安置点,148户渔民搬进了新房。另外,通过采取每户补贴2万元资助无房渔民分散自建住房或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妥善安置218户渔民,至2009年10月实现了东洞庭湖366户无房渔民全部上岸定居,另外按照每户1万元的补助标准,全面完成了149户渔民危房改造。所有适龄渔民子女全部按照就近的原则进入了校园,并享受“二免一补”政策;所有渔民补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并免费进行了体检;所有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都得到了免费治疗;渔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的参保率达到100%;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渔民纳入了城乡低保救助体系;3053名本县籍渔民纳入春禁生活补贴范围,发放生活补助80多万元;为156户526位“天吊族”渔民办理了户籍手续。

为消灭钉螺,预防血吸虫病,解除群众疾苦,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群众查病治疗,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灭螺,有效消灭了血吸虫病源,减轻了患病群众的负担。同时通过多方努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医保已全面覆盖到辖区所有职工。自2009年1月起,东洞庭湖沿袭千年的六项涉渔收费成为历史,就连渔民捕捞许可证工本费也不再收取,柴油补贴、春禁生活补助等惠农政策得到不折不扣落实。

坚持以维权为责任,积极调处各类矛盾,化解纠纷,依法严厉打击侵占国有土地、抢占湖场、霸占渔市、明抢暗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湖区社会秩序,确保了一方平安。针对东洞庭湖面积大、湖汊多、人口流动性大等不利因素,加大对湖区计划生育全面整治。至今,辖区内计划生育率达90%,流动人口查验率在85%以上。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水旱灾害问题突出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具有重要的分洪沉沙与调蓄滞洪功能,维系着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据统计,进入洞庭湖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0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其中5~10年汛期径流量占74.7%,属于典型的过水洪道型湖泊。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

从目前湖盆演变趋势分析,东洞庭湖的藕池河三角洲快速向东北方向推进,西北部的大西湖可能很快被分割出去。下飘尾洲前缘也已经和君山岛非常靠近,这一趋势将使东洞庭湖割裂为东西两个湖区,仅在与君山之间保留一狭窄水道供藕池河出流。东洞庭湖的西部水域,在枯水季节有可能变为内湖。近年东洞庭湖水位比正常水位偏低2米,干旱季节偏低4至5米。如果难以维持正常水位,它会直接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洞庭湖“消亡”的速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2、污染治理相当困难

洞庭湖水位一般4月开始上升,6~8月水位达最高峰,9月水位开始下降。12月至次年3月为水位最低值,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湖泊湿地与入境河道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此外,湖中船舶每年产生的废弃机油上百吨,对东洞庭湖湿地构成重大的污染隐患。

3、鱼类资源严重衰退

洞庭湖湿地物种资源相当丰富。无论是鱼类还是迁徙鸟类,它们受到的威胁是多样的。包括污染、非法和过度捕捞、挖砂、入侵物种、水产养殖、水文变化、航运干扰、杨树等作物无序种植等。历史上,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达到30万至50万只,据近年科考数据,2003~2004年为13万多只,2004~2005年为11万只,2005~2006年少于10万只。越冬水鸟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冬季枯水水位提前下降,且低水位历时变长,导致洲滩草地退化,水鸟栖息地消失。

鱼类资源方面,不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难得一见,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如今全江段都难以形成鱼汛。东洞庭湖渔获物中,鲤、鲫、鲇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比例高达86%,四大家鱼的比例迅速下降为10%左右。鱼类资源的锐减与酷渔滥捕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东洞庭湖捕捞渔民来自湘、鄂、赣等9个省共11000多人。在过来的几十年间,捕捞渔船由帆船改为机动船只,功率和吨位不断加大,捕捞手段越来越“先进”,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矮围等有害业次成为主要的捕捞方式,电、毒、炸等非法捕捞屡禁不绝。

4、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威胁

据《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提供的数据,仅在1989~2001年间,东洞庭湖湿地空间结构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泥沙滩地减少106平方公里,减少20.1%;而草滩地增加了18平方公里,增加了4.7%;芦苇滩地增加了94平方公里,增加了26.5%;防护林滩地减少了6平方公里,减少了54.5%。据调查,洞庭湖芦苇面积达7.3万公顷,约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6.5%。杨树栽植面积达20多万公顷,其中湖滩种植面积达7万公顷,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5.8%。一些承包经营者为了扩大芦苇、杨树的种植面积,动用大型机械开沟抬垄,开挖排水沟和水运通道。

杨树的大量引进和芦苇的扩张,会导致珍稀雁鸭类越冬栖息地和定居型鱼类产卵场地的缩小。修筑矮围竭泽而渔,导致秋、冬季浅水沼泽的干涸,不仅损害了渔业资源,而且破坏了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场所。同时,由于斑块类型的改变,也使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缩短或者被打断,给一些特有生物和濒危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专家警告说,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形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观。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向人工林生态系统演化,破坏湖泊湿地的自然演替。

5、依法治湖出现盲点

当前洞庭湖治理最要紧的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很多正当的执法工作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进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洞庭湖保护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依据,使直接在湖中执法的职能部门出现“有法难行”乃至“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由于没有相关的明确法律法规规定,在洞庭湖上作业的诸多行为无法做到依法管理,比如过度的捕捞鱼类、在中低位滩地种植意杨、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入洞庭湖等等,使得水质变差,鱼类的数量种类迅速变少,水域变小。环保、工商、税务等几个单位的水上执法难的问题、水上居民的户口治安管理、行船坐船的户牌管理、流域的环保和水土保持、鱼鸟等物种繁衍生息的保障、“迷魂阵”的处置。外来物种的入湖和产业发展的准入等问题都制约着保护洞庭湖生态平衡的工作,都需要有相关的明确规定来确保效率。为了保证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法律法规方面的盲点是必须要切实解决的。

6、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洞庭湖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从岳阳市的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体制同样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沿湖各市、县、区、场和一些执法部门都是处级单位,而东管会作为东洞庭湖管理的唯一合法机构,目前职能与职责不对称,如遇矛盾纠纷,就东管会现有的职级职能,难以正常开展协调和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难以真正形成统一有效管理,由此带来的纠纷和矛盾不利于最终实现对“母亲湖”的有效保护。

此外,月山小区的体制也存在问题。小区常住人口4000多人,加上流动人口约8000多人,但月山作为苇业公司的下属单位,不具备任何行政职能,因而管理难度大,并导致一些国家优惠政策不能享受,如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等。月山在我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市规划局规划为国家一级风景园林保护区,导致居民建房没有宅基地,甚至危房改造也不能通过审批。

第二章 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治理、保护、利用、保安、生态、民生”的方针,在继续完善其防洪保安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将洞庭湖区建设成为长江中游防洪保安的功能区、生态平衡的样板区、安居乐业的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实现建设“生态洞庭湖、民生洞庭湖、富饶洞庭湖、和谐洞庭湖”的总体目标。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

必须把洞庭湖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摆在首要位置。如果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化生物基因,就会失去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关注民生,综合治理原则。

在继续完善防洪抗灾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功能的建设。在加强洞庭湖区治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洞庭湖流域的治理,特别是新墙河流域的治理,实现治湖与治江、治江与治山的协调统一,做到治水(防洪减灾与供水灌溉)与治污(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治沙(造林绿化与治理水土流失)、治病(血吸虫病防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3、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

东洞庭湖丰富的水资源、砂石资源、渔业资源、芦苇资源、岸线资源、文化资源,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赖以发展的优势资源。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生态,着眼经济,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原则。

从功能分区入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明确洞庭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战略定位。抓住国家对洞庭湖实行新一轮综合治理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管理。

第三节 规划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

深入扭转洞庭湖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趋势确保重要生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重建,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繁育场和栖息地得到抢救性保护,渔业生态功能自然增殖,从而遏制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实现洞庭湖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转化。

2、民生保障目标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现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切实加大对环东洞庭湖“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实现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大力加强交通、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饮水、血吸虫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决湖区群众就业难、就读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进一步巩固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成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特别是要加大血防投入,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真正解除群众疾苦。

3、利用增效目标

加快整合砂石、渔业、芦苇、航运物流、旅游、岸线等资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生态经济圈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发挥通江达海优势,规范航道管理,打造黄金水道,加大货物吞吐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航运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依托岳阳“名楼、名水、名山、名城”优势,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加快建设东洞庭湖湿地公园,联手打造洞庭湖“水乡风光游”精品线路。融入到“楼、岛、湖”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中。

4、和谐发展目标

尽快理顺管理体制,为建设“生态洞庭湖、民生洞庭湖、富饶洞庭湖、和谐洞庭湖”提供保障。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和河堤水利设施安全。依法严厉打击侵占国有土地、抢占湖场、霸占渔市、明抢暗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湖区社会秩序,确保东洞庭湖区域和谐稳定发展。

第三章 生态保护

第一节 东洞庭湖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东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格局特点,可以将湖区分为以下五个生态功能区。

1、湖泊湿地保护区(包括所有天然湖泊、双退堤垸)

该区是有国际重要湿地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越冬候鸟栖息地,也是维系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主体部分,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径流、维系长江中游地区江湖水量交换和泥沙淤积平衡、稳定长江干流的淤积变迁、繁衍水生生物、实现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主导功能是保护天然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工作重点是加强保护区管理和基础建设,全面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2、洪水调蓄功能区(包括蓄洪垸、单退堤垸)

该区是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应探索蓄滞洪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缓解环境和生态压力。确保洪水调蓄功能的充分发挥,严禁以任何方式和借口削弱其调蓄滞洪生态服务功能。

3、环湖生态农业区(包括重点垸、环湖农田、丘陵林地等)

该区为重要的农副渔业生产基地,如我县中洲、麻塘、鹿角等乡镇和新墙河流域沿岸地区,应限制农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并严禁垸内湖泊的垦殖活动和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经济,保护水环境质量,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以及调蓄内涝洪水。

4、城镇人居产业集聚区(包括城市、乡镇等人口密集、二三产业集聚的地区)

治理湖区及城市、乡镇及大型村庄的工业、生活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在治理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寻求突破。

5、山地丘陵水土保持区(包括湖区周边的各类高地和坡地)

主导方向是植树造林,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工作重点是新墙河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林产品、矿产品的可持续利用等。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

1、湖泊概况

东洞庭湖面积1328平方公里,是洞庭湖的本底湖。属于典型的过水洪道型湖泊,5月10日汛期径流量占74.4%。不仅汛期较长,而且水位变幅大,洞庭湖是在全国湖泊水位变幅最大的一个湖泊。城陵矶站多日平均水位变幅13.35米,日最小变幅10.67米,绝对变幅17.76米。

2、保护重点

①防洪保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洞庭湖水文情势益恶化,历年最高洪水位的记录被一再突破,其中1996年和1998年城陵矶站最高洪水位分别达35.31米和35.94米。尤其是1998年,洞庭湖口城陵矶站的最高洪水位分别比1954年、1996年高出1.39米和0.63米,达到历史的最高记录。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目前我市142公里长江干堤完成了达标建设,但洞庭湖堤防比实际发生的高洪水位还要低1米,重点堤垸防洪标准只有 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 ~ 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防洪体系十分脆弱,蓄洪安全区建设严重滞后。外湖高洪水位不断抬升,湖区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大大减少,造成内洪内涝加剧。国家目标只安排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众多的中小型排涝泵站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维修成本高,渠道涵闸等配套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②干旱威胁

根据1956年至2005年共50年资料统计,长江三口分流量呈递减趋势,分流量衰减幅度达56.6%,分流比衰减幅度达51%。衰减幅度最大的藕池口,分流比由14.1%减少至目前的4.1%。分流量逐渐减少,导致三江口注入洞庭湖河道断流时间不断增加。9洞庭湖部分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趋突出。据1951-1998年实测资料,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为1.73亿立方米,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7厘米。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后,长江三口入湖泥沙量减少一半,可以延缓洞庭湖快速萎缩的趋势。但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形成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从目前湖盆演变趋势分析,东洞庭湖的藕池河三角洲快速向东北方向推进,西北部的大西湖可能很快被分割出去。下飘尾洲前缘也已经和君山岛非常靠近,这一趋势将使东洞庭湖割裂为东西两个湖区,仅在君山之间保留一狭窄水道供藕池河出流。东洞庭湖的西部水域,在枯水季节有可能变为内湖。与此同时,三江口来水入湖量明显减少,近年东洞庭湖常水位比正常水位偏低2米,干旱季节偏低4至5米。长江进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减少,对洞庭湖水体环境将构成潜在的影响,可造成洞庭湖湖泊湿地结构发生新演替,影响珍禽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和环境基础,威胁其生息。如果难以维持正常水位,它会直接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洞庭湖“消亡”的速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③内湖消减

内湖是相对于外湖(洞庭湖)而言,指湖区圩垸内的湖泊,其主要特征是与堤垸外的江河无直接水力联系,湖泊入出流受人为控制。内湖主要分布于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大湖面范围内、长江四口河道之间,以及纯湖区周边的山脚前缘地带。据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的地形图影像分析,近50年来,洞庭湖区的内湖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湖泊面积相应减少了58%。

3、保护要点

①进一步扩大洞庭湖区的湖泊的调蓄能力

目前,长江中游地区上游洪水来量和长江干流安全泄量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中游地区有暂蓄超额洪水之地,应当进一步扩大洞庭湖区的调蓄能力。继续实施和完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工程,适时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加快蓄洪安全区的建设,防止出现“欲分不能”的艰难局面。

②按照生态功能分区对洞庭湖实行强制性管理和保护

制订洞庭湖区生态功能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按照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在更大尺度空间上对洞庭湖进行强制性保护和管理,保障洞庭湖区湖泊不因人为影响而萎缩变化。

第三节 湿地保护

1、洞庭湖湿地概况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1992年7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首批提出申请的保护区之一,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在岳阳举行的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上,我国政府公布了《21世纪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1998年第六届东北亚及北太平洋地区环境论坛签署了《岳阳宣言》。2000年,东洞庭湖湿地保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2007年观鸟节期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岳阳市举办“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发表了湿地保护主流化的《洞庭湖宣言》。

2、湿地保护重点

①核心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人口定居,原有居民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并妥善安置。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等活动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有关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②缓冲区

因科学研究需要进入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等活动的,应当事先向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开展不利于湿地保护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③实验区

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设参观、旅游项目的,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设不利于湿地保护的参观、旅游项目。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湿地资源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建成的设施,其污染排放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3、湿地保护要点

①制定《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

根据东洞庭湖湿地的水生生物、鱼类与水鸟等栖息地的分布与重要性,合理确定和调整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专题研究计划,确定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优先行动计划与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深入认真研究三峡建成后对洞庭湖区的影响,在河道两岸和湖泊周边,采用水生生物和生物模型等技术手段,划定缓冲区,建设水体污染的过渡带,如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生物和生物膜等人工措施。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后,使生态循环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使东洞庭湖作为维系长江水系物种基因库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完善。

②确保天然湿地面积不再减少

根据《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天然湿地面积不再减少。禁止任何改造乃至整治等影响湿地景观结构保护的行为或工程,平毁区内现有的所有矮围、废障和弃闸,清除湖区内的渔堤、壕坝,以利于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越冬洄游、产孵洄游通道的畅通。保护鱼类等生物物种繁殖地和越冬候鸟栖息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环境基础,禁止不利于生境保护的生产活动和方式,明确东洞庭湖湿地的禁猎区、禁渔区、禁采区和禁猎期、禁渔期、禁采期,规范物种、栖息地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规范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退化湿地修复的技术措施,逐步恢复东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

③理顺洞庭湖管理体制

东洞庭湖的管理受到人力、财力和意识的严重制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范围较大,公共水域管理的权属不清,界限不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湿地管理和开发的方式和限度;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缺乏,基础研究落后;社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缺乏协调机制和能够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决策机构;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缺乏社会认同,保护意识薄弱。必须健全完善东洞庭湖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强化对东洞庭湖的统一管理,以便于协调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部门之间利益纷争。

第四节 鱼类与水生动物资源保护

1、鱼类与水生动物资源概况

洞庭湖目前记录到的鱼类117种,分别隶属于12目23科。主要的经济鱼类有鲤、鲫、鲶、黄颡、青、草、鲢、鳙、蒙古红鲌、翘嘴红鲌、大眼鳜、鳊等,它们分别属于三种生态类型:江河半洄游性鱼类、江海洄游性鱼类和湖泊定居性鱼类。由于产卵场、幼鱼索饵育肥场和越冬场所因洼地淤填、滩地围垦和湖泊面积的缩小,鱼类生存空间减少,加之过度捕捞、有害渔具渔法和污染等,导致洞庭湖渔业资源产量迅速下降,名贵水产枯竭,珍稀物种濒危。据专家调查,许多珍稀鱼类几近灭迹,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鲟、中华鲟和二类保护的胭脂鱼、鲥鱼已很少见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内几乎绝迹,二级保护的江豚总数也不足1000头,而在洞庭湖的保守数据是100左右。

2、面临的新问题

①种群结构变化

从物种变化来看,种类变化小,但结构变化较大。1970年代以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等江河半洄游性鱼类占32%,鲤、鲫、鲶等湖泊定居性鱼类约占63%,刀鲚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占5%。1990年2001年间水产部门资源监测表明,虽然东洞庭湖鱼类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组成结构有较大变化。捕捞产量明显以鲤、鲫、鲶、黄颡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最高达86%;“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不足10%,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几近绝迹。

②产量下降个体变小

从捕捞的产量来看,总体数量下降,常规鱼种下降,趋向于小型化。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东洞庭湖平均年捕捞产量约为19028吨,2001年约为14376吨。2006年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渔业资源常规监测结果:均单船渔获量仅为6.35公斤,比2005上下降7.4%。鱼类个体普遍呈小型化、低龄化。据对9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年龄分析鉴定,1-2龄鱼占80%以上。刚出生“连眼睛都没有睁开”的鱼花,都难逃劫难。近年来,为了发展高档高市场价格的鲶、黄颡等鱼类的饲养,湖区原本不要或不捕捞的小鱼、螺、蚌等也被全部打捞上来,冷冻起来作为高档肉食性鱼类的饲料。超强度无序甚至违法的渔业捕捞,不仅造成了鱼类资源的明显下降,而且对整个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③洄游通道阻隔

鱼类完成生活史需要“三场一通道”等栖息地,即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涸游通道。长江四大家鱼等江湖半洄游性鱼类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由于筑坝蓄水,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当河道转为水库后,流速减缓,鱼卵难以漂流孵化。长江四大家鱼的鱼苗锐减速度是惊人的。2004年的调查数据是减少80%,2007年升到97%。目前东洞庭湖区通航河流上建坝普遍没有预留鱼类通道,水工建筑以及矮围、鱼堤的不断兴建,阻碍了鱼类的洄游,影响入湖干流与洞庭湖区鱼类的交流,影响鱼类繁殖和种群补充。洞庭湖区的挖砂、航运都会对鱼类的栖息造成干扰和破坏。

④酷渔滥捕

从渔民来源来看,外来渔民涌入,加剧了资源的竞争。在东洞庭1328平方公里的水面上,云集了川、渝、湘、鄂、皖、赣、苏、浙、鲁等9省56县达11000多专业渔民以及7800多条捕鱼船。这还不包括大量利用湖滩和沟渠、壕坝进行竭泽而渔的副业人员。这个数字是50年代的2.5倍,其捕捞强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洞庭的承受能力。从组成上看,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本地专业渔民、外省专业渔民,本地副业渔民和外省副业渔民。从比例上来看,专业渔民少于副业渔民,本地渔民少与外省渔民。在专业渔民中,85%拥有迷魂阵、拦江网等高密度围捕工具,加上电捕鱼和壕坝捕鱼等许多毁灭性捕鱼方式的滥用,湖区每年有数千吨幼鱼被捕杀。

从捕捞方式上来看,传统方式被抛弃,违法工具使用普遍。目前,湖区主要的捕捞方式是电打、电拖网、迷魂阵(包括布毫)、拦江网、虾笼、滚沟、火药炸鱼、投毒、竭泽而渔、鸬鹚捕鱼、牛骨钓、鱼网(撒网捕鱼)、常规钓鱼等为主。洞庭湖盆内最常见的生产方式是电打、迷魂阵、竭泽而渔三种违法方式和虾笼捕捞小龙虾(克氏鳌虾,一种外来物种)。过去常见的鸬鹚捕鱼已十分少见,扳阵、撒网、挂丝网等捕捞方式极为少见。冬季在枯水的湖盆航道内90%以上的是电打鱼。

⑤外来物种引进

从利用模式上来看,精养围网发展迅速,外来物种的利用程度增高。洞庭湖的周边湖泊和退垸还湖区主要以鱼类精养、螃蟹围网养殖、珍珠养殖为主。从渔民近几年的捕捞收益和收入组成来分析,值得高度关注的小龙虾的产出和获利能力在持续上升,有些渔民已经全年以捕捞龙虾为生。虽然龙虾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仅东洞庭湖每天提供给交易市场的产量就达到了5万斤左右。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定居洞庭湖的外来物种,小龙虾对洞庭湖的堤防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具有巨大的危害。人类捕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繁衍进行抑制,但绝对不会使之消亡。相反,有时还会人为的原因,造成再次扩散。

3、鱼类和水生动物保护要点

①防止洞庭湖水质恶化

水质污染会引起鱼类生存环境明显下降。1991-2000年洞庭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十年水质综合指数为0.4301,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TN、TP、CODMn;营养类型为中富型、富营养型两种。为了防止洞庭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现阶段要加速洞庭湖水体功能的科学研究,实行综合治理。切实控制全湖排污总量,对重点污染物、污染源进行限制、处理和改造。推广自然生态和生态模式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加强移民建镇的区域管理,完善设施设备,减少杂排生活污水的污染,禁止含磷洗衣粉在湖区范围内使用,管理和控制好含磷洗衣粉的流通销售渠道,防止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洞庭湖的合理流量,维持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保护鱼类栖息环境,使之自行繁衍生息,复壮种群。同时要建立完善污水排放补偿制度。

②合理控制捕捞强度

实行许可证制度,控制捕捞强度,坚持合理捕捞,这是稳定渔业产量,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应减少捕捞渔船,积极引导副业渔民转产转业,严格限制外省渔民流入控制捕捞渔民数量,切实把捕捞强度降下来。坚决打击和取缔有害渔具、渔法,重点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逐步取缔迷魂阵等害业。提供捕大留小,进一步确定渔获对象的最小捕捞规格和合理的捕捞强度,进一步确定最小网目及最佳年捕捞产量。一方面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最高生物量;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种群有足够的繁殖群体,使渔业捕捞对象能够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资源量水平上,以尽快扭转洞庭湖渔业资源严重枯竭的局面,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和恢复,兼顾生物多样性资源休养生息和广大渔民满足生计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渔业生物栖息和幼鱼索饵场设置禁渔期和禁渔区,严格禁捕繁殖群体和集群幼鱼,对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均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2002年国家在长江流域试行了春季禁渔,2003年正式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尽快恢复洞庭湖鱼类资源,可以考虑适当延长禁渔期,扩大禁渔区,实行冬季禁渔制度,以期尽快恢复鱼类生物资源。

③坚持禁渔和人工放流

在渔业生物栖息和幼鱼索饵场设置禁渔期和禁渔区,严格禁捕繁殖群体和集群幼鱼,对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均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2001年县渔政局率先试行了春季禁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尽快恢复洞庭湖鱼类资源,可以考虑适当延长禁渔期,扩大禁渔区,实行冬季禁渔制度,以期尽快恢复鱼类生物资源。与此同时,通过人工投放优质鱼类苗种,可增加鱼类数量,扩大鱼类种群,优化鱼类种质资源,以达到加速恢复和增加鱼类资源量,因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鱼类增殖实施方案,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增殖鱼类资源量,加速洞庭湖鱼类资源的恢复和保护。

④慎重引进外来物种

一个地区的生物区系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其中的物种组成具有相互适应性和平衡性,外来物种的引入势必打破这种平衡和适应,甚至可能对某些经济鱼类资源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影响可能永远也无法消除,像澳洲淡水龙虾在洞庭湖的繁殖就值得关注。因此,对于引种需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引种前,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引种行为和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后付诸行动。

⑤建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现有多少不得而知,摸清洞庭湖鱼类资源家底,需要开展专项鱼类资源调查,为合理开放利用洞庭湖鱼类种质资源和实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这也是一项保护洞庭湖鱼类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加快鱼类濒危种群调查,加强稀有种、名贵种、濒危种保护生物学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针对种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好刀鲚核心保护区,鲤、鲫、黄颡保护区,为珍稀鱼类提供定居水域。建设好东洞庭湖鱼类生态功能<三场一通道>恢复示范工程,恢复东洞庭湖主要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

⑥加强渔政管理

建立高效统一的渔政管理机构是渔政工作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渔政队伍是渔政工作的关键。要理顺管理体制,统一规范管理县渔政执法人员的编制、经费等问题,建立高效统一的、运转有效的渔政管理体制,切实履行起洞庭湖的渔政管理工作。要加大渔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效率。要进一步加大渔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素质,加强队伍内部监管,全面提高渔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第五节 鸟类资源保护

1、鸟类资源概况

洞庭湖辽阔的洲滩是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有资料记载以来,已记录的鸟类217种,隶属16目43科,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灰鹤、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等31种,属国际协约定指定保护的鸟类有59种。

2、面临的新问题

东洞庭湖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候鸟栖息地。但是近些年来越冬水鸟逐年减少,其重要原因是,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冬季枯水水位提前下降,且低水位历时变长,导致洲滩草地退化,水鸟栖息地消失。

3、鸟类资源保护要点

①湿地生态

最大限度保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保持湿地本来面貌,已被人为损害的要按自然修复优先的方针促进生态恢复,为湿地生物生存、栖息提供理想场所。

②珍稀水禽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护管理,保护好珍稀濒危水禽,严厉打击投毒等违法偷猎行为,使它们能在人工保护下正常地生存、繁衍、不受侵害,使迁徙来此过冬和歇息的珍稀水禽的种群、数量稳定发展。

③物种多样性

最大限度地制止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保护好区内自然资源,恢复湿地生态原来面貌,保持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

第六节 植物资源保护

1、植物资源概况

据调查,东洞庭湖湿地植物的种类为430余种。在这430余种湿地植物中,按植物的大类群分,蕨类植物有19种,裸子植物有2种(均为引种栽培),被子植物有410余种。按植物的生型来分,木本植物有51种,其中乔木18种,灌木21种,木质藤本12种;草本植物有380余种,其中水生性草本52种,湿生性草本102种,中生性草本38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莼菜 (I级)、莲(野生居群) (II级)、金荞麦 (II级)、野大豆(II级)、野菱 (II级)、水蕨 (II级)、粗梗水厥 (II级)等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龙舌草(水白菜 水车前)、芡实、香蒲(东方香蒲)等种。在这些珍稀植物类中,资源较多或分布较广的仅有金荞表、野大豆、野菱等种。由于生境破坏、污染加剧,其它种类已属濒危状态,有的甚至难觅踪迹。如莼菜在洞庭湖已很难见到;龙舌草原本是分布较广的沉水草本,对水质污染很敏感,目前在洞庭湖区仅见于环湖未受污染的小山塘中,且极稀见;芡实为大型浮叶草本,原在洞庭湖区分布很广,因生境破坏、人为采食,野生居群已较难见到;粗梗水蕨生于静水湖汊、鱼塘中,目前偶见于疏于管理或未养鱼的鱼塘中,而精养鱼池是见不到的。

2、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连续性造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⑴ 杨树的过度种植

洞庭湖区引种欧美黑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过程看,经历了有引种到推广、由零星栽植到成片造林、由垸内造林到垸外造林、由一般用材林培育到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几个发展阶段。2005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组织省林业厅、省水利厅洞工局、省农业厅、省环保局、湖南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以及湖南报等对东洞庭湖区的杨树种植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杨树面积已达426万亩。湖区的杨树种植面积增加,与之对应的就是其它土地类型的减少,尤其是洲滩以及退田还湖后的堤垸被杨树林大量蚕食。甚至有人戏言,“洞庭湖区”将要变成“洞庭林区”或“洞庭山”,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湿地生物多样性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①不利于保持湿地景观格局

“洞庭林区”不符合洞庭湖的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对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当然这与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身份也是不相符的。杨树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成片植于湖滩使之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将抑制原有野生植被的生长,造成土壤板结,改变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湿地生物尤其是鸟类的栖息与繁殖。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作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对湿地植被、动物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破坏力都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当然,不可否认杨树林具有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以及诱人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以牺牲湿地服务功能、丧失湿地资源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而应被限制的。

②不利于恢复蓄洪泄洪的主导功能

在湖区大面积种植杨树林不符合洞庭湖区的生态恢复要求,更不利于东洞庭湖区主导功能——长江中游洪水调蓄区的正常发挥。退田还湖和平垸行洪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终服务于长江中游洪水的有效调蓄与下泄,实现区域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可以说,杨树林只能在洞庭湖区重构一个不同于原有生态系统的生态类型,并不能恢复湿地,更不能实现对洪水的调节。同时,在洲滩上栽植杨树还将淀积大量泥沙,导致其淤积加快,加速湿地面积的丧失。

③不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杨树林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外来物种入侵;属于单一的人工纯林,不利于生物多样性,而且还易引发病虫害;在洲滩上开挖沟渠,影响了湿地水文;杨树林破坏了某些鸟类尤其是水鸟的栖息地生境,影响了其繁育、越冬;地表的大规模变化,势必对湖区中小尺度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⑵ 草本植物入侵

目前,洞庭湖湿地的外来物种除杨树、池杉等木本植物之外,还有近二十种草本植物,其中空心莲子草已造成极大危害,凤眼莲(水葫芦)的危害也随着局部区域的富营养化而加重,豚草也在湖区北部侵入多年,危及洲滩及湖堤上的土著植物。近年来,恶性外来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也已传入洞庭湖区,影响果园、牧草、蔬菜、鱼草等生产,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芦苇是洞庭湖的土著植物,是洞庭湖湿地植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芦苇是优良的造纸原料,自廿世纪70年代开始,在洞庭湖洲滩上进行大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获得高产,在内湖洲滩湿地大规模进行开沟排水,人为抬高洲滩的高程,使得沼泽型湿地大面积缩小,这些区域正是鱼类、水鸟、底栖动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荒芜的经济价值,使得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内陆红树木”——鸡婆柳无立足之地,洞庭大桥附近年来自然生长起来的鸡婆柳遭人为破坏,让位于芦苇生产。大面积芦苇也导致虫害的大发生,每年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会导致鸟类甚至鱼类的大量死亡。

环境治理

第一节 防洪减灾

1、东洞庭湖水情

洞庭湖的水系和洪水组成复杂,沿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有新墙河、汨罗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淞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等九条江(河)入湖,俗称“九龙闹洞庭”。来水进入东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可大大减轻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据统计,东洞庭湖多年平均可消减入湖洪峰流量30%。如遇高洪水位,湖区蓄洪堤垸还可破垸分洪,削峰效益更为显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陵矶水位超33.5米高洪水位的共有13次,其中有9次出现在1980年之后;超过34.50米高危洪水位有5次。益频繁的洪涝灾害对我县沿湖乡镇造成了极大危害,如1996年和1998年。由此可见,加快东洞庭湖区的治理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

2、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

东洞庭湖得益于水,忧患在水,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建立防洪减灾体系,关键在于保持蓄泄洪水的生态功能,达到“泄得走、蓄得下、挡得住、排得出”四个基本要求。

①泄得走

泄,主要是增加泄洪能力,使洪水能够安全顺畅地流走。1954年和1998年两次全流域的大洪水,在长江中游出现了城陵矶附近地区行洪紧张、防洪矛盾突出的局面,俗称“两头低、中间高”。要加大洪道整治力度,采用疏浚、削矶、扩卡等措施理顺河势,改善水流条件,增强洪道行洪能力。同时,坚决拆除河道湖泊的碍洪建筑物,清除碍洪的树木、芦苇和其它水生植物。

②蓄得下

蓄,主要是增加蓄滞能力,将泄不走而且有可能造成灾患的洪水拦蓄下来,削减洪峰。必须继续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战略措施,逐步增加湖区蓄洪面积和蓄洪能力。引导规范砂石资源开采行为以增加湖容,还可利用挖泥船在洞庭湖区清挖淤泥,增加湖容。

③挡得住

挡,主要是修筑河堤湖堤防御洪水泛滥,用围堤保护低洼区不受洪水侵袭。东洞庭湖区现堤防战线很长,而随着时间推移,湖盆淤高萎缩、水位抬升和洪水灾害加剧已是事实,严重的洪水威胁将导致没完没了的沉重修堤防汛负担和压力,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强薄弱堤防和病险涵闸等工程建设。东洞庭湖区现有堤防没有完全达到设计标准,蓄洪垸堤防和一般垸堤防更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④排得出

主要是加强湖区水利排灌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减少滞涝灾害。除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排涝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排涝磅站老化失修。二是渠系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内涝渍水无法顺利下泄,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必须加快治涝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排涝磅站更新改造步伐,加高加固内湖滞堤,恢复和完善内湖调蓄功能,增加内湖调蓄能力。除险加固撇洪河堤,增加自排流量,使我县排涝标准全面达到10年一遇的省定标准。

第二节 东洞庭湖及新墙河流域综合治理

1、东洞庭湖综合治理

东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进一步加大东洞庭湖的地质环境治理,清除湖内的河道的泥沙,增强防洪蓄洪能力,对河流沿岸加固以减少泥沙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2011-2015年预计总投资13899万元对711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

2、湖区乡镇堤垸整治

湖区防洪主要依靠堤围防御洪水,目前防御能力不能满足防洪要求,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中洲、麻塘垸防洪体系已初步建成,但是大堤建设尚未配套,制约了该地区的防洪减灾能力。要继续完成麻塘垸、中洲垸堤防建设,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3、新墙河流域治理

新墙河由沙港河、游港河两大水系汇合而成,自三港嘴汇合后,经新墙自破马嘴口入东洞庭湖。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2422.23平方公里,涉及工业用水、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作为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地,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根据相关规划逐步完善新墙河、游港河及沙河的防洪体系。要对新墙河流进行疏浚清淤及堤防加固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针对河水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治理,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第三节 水污染治理

实施洞庭湖流域综合整治,改善东洞庭湖水质,如2007年对环洞庭湖地区进行了纸业整治,关闭了9家纸厂,并对岳阳丰利纸业有限公司、岳阳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岳阳县福盛纸业、岳阳县洞庭纸厂、岳阳市蓝海造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污染整治,企业投入1.6亿元进行整改并上了一批污染治理设施,此次纸业整治,为改善洞庭湖的水质作出巨大的贡献。

除纸业整治外,“十一五”期间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极大地改善洞庭湖的水质。如2009年,岳阳湘渝焦糖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新上了一套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2008年6月,岳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安防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及《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岳阳市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安防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停产整治,污染治理项目于2009年4月通过市环保局的验收,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岳阳西冲畜禽水产有限公司,投资187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了环保验收,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1、主要污染源

洞庭湖水位开始下降。12月至次年3月为水位最低值,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湖泊湿地与入境河道污染治理的难道加大,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水土污染物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污染;四是血防污染。

①工业污染

据调查,东洞庭湖区沿岸县、市共有工业“三废”排放单位1000多个,年排工业废水1.5046×108t。这些工业废水每年向湖泊中所排放的有毒物资类型主要包括;COD17.02t,BOD53.71t,悬浮物3.6×104t,氨态氮0.249×104t, 0.028t,镉0.11t,6价格4.6t,砷22.35t,铅16.20t酚687.5T,氰化物20.14t,石油类679.1t,硫化物300.6t,这给湖区的环境所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航运业及矿山开采等也造成一定的污染。洞庭湖内作业的船只不断增加,目前湖上6000多艘船只已达70万总吨,每年产生的废弃机油上百吨,成为又一重大污染。

②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主要是指人类常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随着湖区人口在城市和工业区的集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剧增,这已成为引起水体污染的另一项重要污染源。如湖区城镇居民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而排放的家庭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城市污水等。

③农业污染

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且是非重复用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和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农业退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污染量大、面广且分散。主要由农药、化肥引起。

由种植引起的水体污染:洞庭湖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逐年递增。农药使用过多和过滥。农田过多的施用化肥,使氮、磷等大量进入湖泊。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洞庭湖区农药化肥的过量及不科学使用,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家畜家禽和水产养殖引起的水体污染: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洞庭湖区家畜家禽和水产养殖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在湖区局部地区,因对精养渔塘施用化肥,或因大型现代化养殖场污水处理未达标排放,而引起局部地区水体的富营养化或严重污染,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④血防污染

东洞庭湖区是我国主要血吸虫病区,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占全国钉螺分布总面积的45%。多年来,为了消灭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向湖区投放了大量的化学药剂,主要为铬渣及五氯酚钠等,对湖区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过多地使用五氯酚钠,使得这一带湖水不能饮用,鱼类及青蛙的数量减少,芦苇和草木生长不良。

2、主要治理目标

一是着眼于人水协调共处,构建防洪减灾体系。二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保护体系。三是着眼于优势优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3、主要治理任务

①强化工业点源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工业点源。工业污染源要限期做到全面达标排放,凡不能达到现有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完善现有的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实施体系,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政府对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和核查。对列入重点监控的企业,要限期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要同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两个指标。鼓励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同时,提高船舶污染物的收集能力,座舱机船必须全部安装油水分离装置,挂浆机船加装接油盘等防污设施,并保证正常使用。完善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设施的建设,形成配套体系。

②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目前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尚不能满足水环境保护的要求,村镇污水和垃圾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可望实现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荐采用生态组合处理技术,主要通过资源化利用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优化组合各单项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实现村镇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和分散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城乡规划,合理配置垃圾处理设施,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区)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推进农村垃圾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分类收集。全面推进垃圾管理城乡一体化及有机垃圾就地集中堆肥项目建设进程,建立与完善适合农村需要的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推广病虫综合防治、精准施药技术、绿化和有机农业技术等。畜禽养殖业采用干清粪作业,减少污水和粪便流失;修建秸杆、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发酵池,处理有机垃圾等废弃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水产养殖根据水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养殖鱼池,控制投放化肥和饵料,发展生态养殖。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

1、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其基本征候如下:消瘦、贫血、消化道症状(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伴有腹水。到了晚期,典型的病容是人们所熟悉的:骨瘦如柴的躯干加上膨大如鼓有腹部。这种畸形的、令人恐惧的病容,使得该病有“瘟神”之称。由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阻断,所以我国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防治方针。从理论上讲,消灭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病最理想最根本的方法,也在水网区和部分山丘区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湖沼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复杂,水情多变,钉螺面积大,为开放型疫区,根本无法大面积消灭钉螺,所以湖沼地区的血防工作只能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措施,包括重点灭螺、灭蚴、防护、管水管厕和健康教育等,将病情控制在一个不造成严重危害的较低水平。血吸虫病的流行,现已成为湖洲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大公害,是一种严重的地方病。血吸虫蚴虫寄生于钉螺内,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血吸虫病广为流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湖区水灾频繁,堤垸溃决,钉螺向垸内大面积扩散,或通过引洪涵闸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钉螺灭而复现,疫区面积不断扩大,血吸虫病危害十分严重。

2、我县血防工作概述

①水上流动人员多管理难

我县所辖的东洞庭湖渔业、芦苇等湖州资源丰富,洞庭湖湿地又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年有数万计人群上湖州活动。一是渔民,渔政登记的固定渔民有4千多人,捕鱼期捞龙虾、捞螺蛳和捕鱼的副业渔民有1.2万人;二是船民,我县航监部门管理的船民有2千多人,临时过往的船民有1万左右;三是樵民,春季割藜蒿、夏季抢收芦苇的樵民有3万人左右;四是旅游观光及其他水上作业人员,东洞庭湖湿地观鸟和君山岛旅游人员约50万人次。流动人员来源复杂,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地基本上没有粪便无害化处理厕所,甚至根本没厕所,洲滩受野粪污染严重。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随时有接触疫水的可能,而感染率高达41%左右。

②人群感染率降低难

我县属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易感染环境点多、线长、面广,居民点距离近,人群常因放牛、捕鱼、割藜蒿、砍芦苇等副业劳动生产性接触疫水,而感染血防虫,病情难以控制。

③家畜传染源控制难

我县洞庭湖地区洲滩面广,冬陆夏水、湖草生长茂盛,牛羊放养不需要成本和人工看护,属天然放牧场所。湖区农户多年来形成了农闲时牛羊不进栏舍而敝放养殖的习惯,每年计划家畜一到二次的查病、化疗根本无法落实,就是实行了化疗,牛羊也因敞放而短期内重复感染,反复污染洲滩,家畜传染源控制难道大。

④钉螺控制难

东洞庭湖有螺洲滩面积大,洲滩上杂草、水分、阳光、土壤和温度等极有利于钉螺繁殖生长,又由于水上流动人员数量大,家畜传染源种类多,感染螺点易形成,仅靠小范围灭螺要消灭感染螺点难度大。费家湖和麻塘南北干渠有螺环境,周边水产养殖丰富,沟渠纵横复杂,近几年通过反复药物灭螺,钉螺面积部分得到了控制,但复杂环境无法灭净。

⑤血防机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基础设施简陋。基层血防站房屋都是70或80年代所建,十分破旧,设施设备除省级配备的显微镜、解剖镜、灭螺机、电脑等外其他都是空白;二是防治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是部队转业军人或照顾血防系统子弟而招工,参加工作后未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整体防治能力较差。

3、血防工作要点

2006年4月1日,温家宝总理签发颁布了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统一规定了政府中部门在血吸虫病防治服务中的职权和职责,把血吸虫病防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应当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以疫情控制为主要目标,实地化疗、健康教育、传染源控制、安全洪水、易感地带灭螺灭蚴等防治措施并举,综合治理降低人畜感染率,控制急血疫情,减少晚血病人发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明确责任主体县血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组织、指挥、统筹和协调。防治实行分离,一是在县疾控中心成立血防科,负责全县血防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督查、血防科研、业务培训等工作;二是在疫区成立了四个区域性血防站,每个站管辖2—5个疫区乡镇场,负责落实辖区内血吸虫病各项防治工作任务;三是将县血防医院划为县直属医疗机构,承担全县血吸虫病医疗救治,不再承担预防职能。同时在东洞庭湖所属的芦苇场站、渔政站建立了水上联络室,全县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水陆纵深的网络体系。

改善血防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和设备配套。为湖洲卫生院和滨湖3个乡镇血防站添置实验室和功能科检查所需要的仪器、治疗和急救设备、交通工具等。二是加强水上卫生血防室建设。在鹿角村、兴吴村、中州乡中州渔场、南套村、红旗村,中兴渔场,麻塘镇金山村、渔场、洞庭村等9个渔船民岸上安置点;飘尾场、北洲场、新洲场、南洲场和老港场5个场部,以“一名合格的村级血防医生,一间不小于10个平米的工作室,一套血防医生工作职责,一张反映全村螺情疫情的示意图,一个高标准的血防知识宣传窗,一个血防资料专用柜,一本村血防医生工作志”的标准建好14个卫生血防室。三是加强涵闸改造。在麻塘垸大堤北闸、中闸、南闸,金山村八仙桥外洲进水闸,中州垸大堤南套电排、北套电排、黑泥电排等7座进螺涵闸改造,主要是进水口建沉螺池。

主要措施一是控制水上流动人员传染源。通过加强查、治病力度, 长期在湖州活动的流动人员每年查病化疗2至3次,临时入湖人员根据其接触疫水情况调查后及时查治,发放查治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入湖人员发放防治知识折页、健康必读、宣传画册、血防知识早知道、血吸虫病专业教材,在人群活动集中地设置流动血防宣传栏,在码头书写墙体固定标语。

加强防护力度,对生产性必须接触疫水的人员免费发放防护药品或鼓励其购置防护服,对非生产性接触疫水人员(下水戏水、游泳、捕鱼、捞虾等)进行劝阻。

二是控制陆上人群传染源。加大人群查病、治病力度,对距大堤易感环境≤500m的村年查病3次,距大堤易感环境>500m的村年查病2次;年血检105060人次、粪检4120人次;查病结果阳性和有疫水接触史后从未治疗过的人群扩大化疗84480人次。加大晚期血吸虫病救助力度,经湖南省寄研所晚血专家鉴定组2009年4月份确定同意救助有352例,原则上每年救助治疗1次;我县每年新发现晚血病例30余例左右;往年治疗好转暂不同意救助又可能复发需救助治疗的有125例,年需救助晚血病人1427人次。加大改厕管粪力度,在疫区有居民69969户,近二十年内新建的居民房屋基本上都是楼房,内有卫生厕所,这样的居民有55271户,近几年旧房改厕落实了3698个,近几年需建设三格式无害化厕所11000户。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在疫区已建沼气3814个,通过以机代牛、扩禽压畜后疫区农户饲养家畜,能为沼气池提供粪便原料的且居住环境适宜建造的,十二五期间可建沼气池3660个。

三是控制家畜传染源。通过围栏封洲禁牧、建设安全牧场、扩禽压畜、以机代牛、家畜查病化疗等手段,严格控制家畜传染源。

四是控制钉螺。1、环境改造:垸内费家湖558.4千m2有螺小环境改造,其中沟渠硬化36千m2、兴林抑螺356千m2、开挖鱼池151.4千m2、河坡硬化15千m2;麻塘南北干渠3.64千m2有螺范围沟渠硬化76千m2;中州寒湖村28.1千m2、鹿角镇葵花村5千m2、星火村6.24千m2、建新村5.62千m2、麻塘镇渔场村11.24千m2等56.2千m2可疑环境实行小环境沟渠硬化。2、查螺:垸外易感环境和垸内有螺环境、可疑环境每年查一次,垸外易感环境以外的有螺环境每3年查一次,十二五期间查螺总面积650428.4千m2,其中垸内52930千m2、垸外597498.4千m2。3、药物灭螺:垸外距大堤200米以内的易感环境一年一次,其它易感环境每2-3年灭一次、当年查出的感染螺面积扩大5-10倍灭一次;垸内有螺环境扩大面积灭螺;近几年出现的有螺环境进行预防性灭螺,五年内灭螺(蚴)总面积47827千m2,其中垸外药物灭螺26747千m2、药物灭蚴15790千m2、垸内药物灭螺5290千m2。4、涵闸改造:在麻塘垸大堤北闸、中闸、南闸,金山村八仙桥外洲进水闸,中州垸大堤南套电排、北套电排、黑泥电排等7座进螺涵闸改造,主要是进水口建沉螺池。

④主要目标

要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疫情达标成果,落实干群联防联控、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加大垸内、垸外环境改造力度,完善东洞庭湖区及新墙河下游新建沉螺池与沟渠衬砌等工程设施。至2011年消灭垸内钉螺,降低垸外感染性钉螺密度。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确保人(2.4%)、畜(3%)感染率逐年下降,杜绝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至2015年“急血”感染率降为零。

第五章 资源利用

第一节 植物资源

在洞庭湖468种植物中,已知具有经济用途的有66科161属和249种,其用途较广,包括了医药、蔬菜食用、饲料饵料、蜜源、绿肥、农药、园林绿化、食品原料、固土护坡、油料、纤维造纸、用材、小工业品原料等16个方面的用途。医药类有179种,有的为中草药原料,有的为珍贵药材原料,如单叶蔓荆、活血丹、半边莲等。蔬菜食用类34种,如莲、藕、芡实、菱、水芹、蒌蒿等,均为市场行销的天然无公害蔬菜。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湖床抬高,水位亦随之相应抬高,垸老田低的现象愈来愈突出,湖床高出垸田,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潜育化。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矛盾激化,肥力下降,整个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替代产业,替代原有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这是解决移民生计和恢复湿地生态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当围绕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种植特色蔬菜和莲藕、籽藕、茭白等具有特色的水生经济作物。

第二节 水产资源

从利用模式上来看,低位垸田和浅水体可以发展鱼莲(藕)混养模式,低位田可以发展林、稻、油菜共生模式与麻、鱼、稻复合模式,鱼塘及小型水库可以发展渔、农、牧混合模式。目前精养围网发展迅速,外来物种的利用程度增高。洞庭湖的周边湖泊和退垸还湖区主要以鱼类精养、螃蟹围网养殖、珍珠养殖为主。应当调整养殖结构,提倡生态养殖,适当控制肉食性鱼类养殖面积,开展产品深加工和有机渔业认证,提高经济收入。

第三节 旅游资源

东洞庭湖湖泊旅游极具发展潜力。“长烟一空、皓月升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八百里洞庭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鸥鹭翔飞。前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以及“江天暮雪”等,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这一带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散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君山、青山、扁山、月山等系列湖岛的存在丰富了湖景内容,又使游人有四面临水之趣,是赏景最佳之地。应当突出洞庭湖湖泊旅游特色,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抓好精品景点的布局、招商和建设,打造洞庭湖生态旅游圈。

1、东洞庭湖湿地公园

我国现有湿地保护区130多处,其中东洞庭湖等7处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洞庭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世界巨大的基因宝库”,“拯救世界频危物种的重要希望地”,并被中国野生动物协会授予“中国观鸟之都”。东洞庭湖已具备了建设湿地公园的良好基础条件。在公园的功能定位上,要把东洞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湿地动植物的乐园、全国人民了解洞庭湖湿地的科普中心,公众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提升城市品位的一张名片。在建设目标上,要将规划区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景观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科普宣教设施完善、休闲娱乐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国内著名的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内容上,分为三大区域,即水生生物区域、植物及林果区域、观鸟旅游区域,开展以观鸟、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建设好洞庭湖博物馆、湖底世界、扬子鳄园、麋鹿园、荷花园、观鸟走廊、江豚馆等旅游观景点,把观赏、教育、保护融为一体。在规划范围上,可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统筹整合岳阳楼、君山及我县张谷英村等旅游资源。

2、东洞庭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东洞庭湖环湖风景名胜如珠似串,我县就有张谷英村、铁山水库、大云山、相思山等等。我们应充分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一金字招牌,把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形成洞庭湖旅游精品线路。如月山是市区唯一未遭受破坏的湖岸,可作主题公园建设,建造洞庭湖浓缩景观、洞庭湖生态博览园、巴陵胜状主题公园等景观;东洞庭湖湖面可开展以休闲为主的水上旅游活动,如水上龙舟拉力赛、水上垂钓、渔家乐等项目。

3、东洞庭湖传统文化旅游业

以洞庭文化为主的参与性旅游业。参与性旅游业项目主要包括:①以鹭鸶捕鱼、撒网捕鱼、放柳捕鱼、挂钩捕鱼等为主的渔文化,将洞庭湖上古老的捕鱼文化以这种方式得以流传下去,逃过失传的命运;以苇荡采风、苇制工艺品创作、苇叶包粽子等为主的芦苇文化;鹿角古窑址陶艺展示创作馆;②鹿角古战场怀古,身临古战场,忧乐情怀;③宝塔湖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的女人们为了让归家的丈夫能够在夜晚不迷路而修起来的灯塔;古渡口变迁史,历经岁月变迁,四条大铁牛依旧稳稳地守候在古渡口旁,诉说着忠诚;④扁山岛龙王庙,湖中渔民每年大年初一先到那去放炮、上香,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⑤放排文化。这些无一不是在向人们展示湖民千百年来对自然的崇拜。此外,挖掘特色的机缘旅游业。包括“碰机缘,观江豚拜水”、“随时令,观四大鱼汛”等。

第四节 岸线资源

港口是岳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岳阳县拥有湘江航道51公里,新墙河航道35公里。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鹿角港区已初具规模,现建有3-500T吨的斜坡码头4个,库场设施较好,交通便捷,荣鹿一级公路直达港口作业区。连接县城及岳阳市区,是岳阳县发展条件较好的港口。新墙河八仙桥作业区,现有200T级泊位2个,八仙桥离县城较近,城区部分物资经作业区集散。

1、目前港口建设的主要问题

①设施陈旧,装卸机械化程度低,鹿角港区功能无法发挥。

②航道淤塞,通航困难。湘江航道岳阳县境内,中洲乡和南湖套水域为回水湾,煤炭湾航段由于河水冲刷,成型沙洲,阻碍航行,鹿角水域,枯水期水深不到2m,新墙河八仙桥上游,基本断航。

③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全

2、港口布局规划要求

①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岳阳县湘江岸线51公里,可利用岸线15公里,必须珍惜有限资源,根据岳阳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安排,合理利用。

②港口规划必须全盘考虑。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公路、铁路发展相衔接,构建岳阳县综合运输体系。

③加强港口装备现代化。要按现代化要求改造现有码头,提升靠泊能力,提高港口机械桦水平。

④要与航道整治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重点整治煤炭湾航段,鹿角航段,清淤、炸礁、疏滩,使枯水期水深达到3米,常年能通行千吨级船舶,投资5000万元。重点整治八仙桥至新墙河大桥航段35公里,达到VI级航道技术标准,投资8200万元。全面提升航道船舶通行能力。

3、港口航道建设布局规划

①鹿角港。鹿角港是岳阳县通江达海,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港口建设,十二五规划新建散货码头一座,靠泊能力2000吨级,投资2000万元;新建集装箱码头一座,年3万标箱,投资3000万元;新建客运站一个,三等,投资2200万元;改建南方水泥厂专用码头、泊位2个,靠泊能力2000T级;改建纸厂专用码头,泊位2个,靠泊能力2000T级,投资2600万元,改建石油选用码头,投资1000万,总共新建、改造码头6座,泊位8个,总共投资13400万元。

②漂尾作业区。位于月山上游,离岳阳市区较近,十二五规划:新建机械化砂石码头一座,泊位2个,靠泊能力2000吨级,投资1800万元,岳阳每年产沙、集运约4000万吨,沿湖风光带建设,原有沙石码头均已撤除,在离岳阳市区较近的月山建一座砂石码头是十分必要的;新建石油专用码头一座,泊位2个,靠泊能力2千吨级,投资1500万元。

③新墙河作业区。十二五规划新建八仙桥散货码头一座,泊位1个,靠泊能力千吨级,投资800万元。新建樟树坛什杂码头一座,泊位1个,靠泊能力500T级,投资400万元。新建新墙河大桥散货码头一座,泊位1个,靠泊能力500T级,投资400万元。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资源概况。

东洞庭湖矿产资源主要是砂石,集中分布在东洞庭湖、新墙河流域及其滨湖地带,其中东洞庭湖资源储量约占90%,加上常年受水流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补给影响,又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可靠和保证程度。砂石开采范围从岳汩芦苇界到城陵矶擂鼓台40公里航道,以及新墙河从公田到八仙大桥40公里河道。砂石资源蕴藏量丰富,总储量为65500万吨,年开采量可达1380万吨。砂石矿区呈南北走向,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地质作用影响,砂石质地优良,品种齐全,含硅量高,结构力强,采运方便等优点,除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外,同时被作为沿江各地重点工程建设的指定用砂,其深加工的产品还可作为优质的型铸、玻璃、滤料和压裂用砂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自来水和石油等工业。

2、资源利用情况

为了切实加强东洞庭湖砂石资源管理,保障东洞庭湖砂石资源依法有序开采,2005年将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通过拍卖方式实行整体出让,以标的价840万元被拍卖,期限为5年,并每年按10%递增。2010年5月25日,重新以1亿元人民币拍卖出让岳阳县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以后两年逐年按上年的12%递增,出让年限为三年半。“十一五”期间实现砂石收益13001万元。2010年,岳阳县砂石产量为2400-2600万吨,预计到2015年,砂石产量在2600-3000万吨之间。

第六章 保障体系

第一节 法律法规

1、参与研究促成尽快制定《洞庭湖管理条例》

东洞庭湖是目前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联的吞吐型大湖,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联的、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另一个是鄱阳湖),具有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作用。东洞庭湖湿地植物、鸟类和鱼类丰富,保护物种较多,也是许多迁徙候鸟的重要歇息地和越冬地。同时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因此,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的重要湿地之一,具有提供淡水资源、蓄洪防旱减灾、控制环境污染,孕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长期以来,受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洞庭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直接危及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和江湖水域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建议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洞庭湖立法进程,制订和颁布《洞庭湖管理条例》,尽快完善法律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法律监督。

2、制订并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补充规定,研究制定并落实东洞庭湖管理的相关政策

目前,在东洞庭湖从事行政执法的部门有十几个,各个执法部门都有各自的执法依据,但有的片面强调各自的执法职能,难免有失偏颇。近年来,省人大加快了洞庭湖依法治理立法进程,但迄今为止没有制订一部系统的关于洞庭湖治理的地方法规,而原有的法律法规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一些盲点,如打击非法矮围,取证非常困难,而《渔业法》对如何处罚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执法处罚难以操作。因此很有必要根据东洞庭湖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法律法规的地方性补充规定,确保有法可依。同时要研究制定出台东洞庭湖管理治理方面的各项政策,并逐步实施到位。此外,加强综合执法管理,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的科学有效管理,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依法治湖的研究平台,广泛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使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第二节 管理体制

东洞庭湖面广、线长,涉湖管理机构多。在对洞庭湖管理的问题上,“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普遍,由此带来的纠纷和矛盾不利于最终实现对母亲湖的有效保护。为了便于对东洞庭湖的统一管理,建议尽快强化完善监督服务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以实现在东洞庭湖区域行使有效的行政管理权。

第三节 政策扶持

1、继续实施“退田还湖”战略

①适当调整“退田还湖”整治方式

从目前洞庭湖区的实际情况看,需要适当调整退田还湖的方式,加大规模和力度。主要表现在:(1)双退堤垸面积和比例偏少,难以达到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目的,而且大部分堤垸在实施双退之后,原有的堤防依旧,这就留下了移民反复的潜在可能性;(2)从数量上看,大部分单退堤垸并非是国家规定或认可的蓄滞洪区,以及重点保护堤垸,而是地方或群众自发围垦而成的,一般堤垸单薄,防洪能力有限;(3)退田还湖过程中忽视了重点堤垸内的内湖退田还湖,乃至生态保护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01年,湖区内湖面积因围垦减少了775.5平方公里,造成了内涝洪水威胁加剧,应规划和实施内湖退田还湖;(4)湖泊鱼塘化是当前洞庭湖区,特别是垸内湖泊垦殖新的形式,近50年来湖区内湖转化为鱼塘的面积达144.3平方公里,造成了湖泊湿地生态结构的破坏,应坚决予以禁止,并限期还湖。在退田还湖或防洪规划过程中,还应根据堤垸所处的位置及其对湖泊动力场的影响特征区别对待。阻流型堤垸因其阻碍行洪,退田还湖或蓄洪后改善水势,有利于行洪;调蓄型堤垸,退田还湖或蓄洪后改善水势,有利于行洪;调蓄型堤垸,退田还湖或蓄洪后对初次洪水削峰作用较强,对后续洪水作用则减弱。由于水流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场,因堤垸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退田还湖后对洪水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在制定防洪规划时,进行先期科学评估工作是必要的,可提高防洪措施的实效。

②加大蓄洪区建设力度

蓄滞洪区建设仍是洞庭湖区乃至长江防洪的重要手段。但应根据变化了江湖形势,适时调整布局和加强安全建设。目前,长江中游地区上游洪水来量和长江干流安全泄量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矛盾,客观上要求中游地区有暂蓄超额洪水之地。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和围垦,这一暂蓄之地急剧衰减。建国后,洞庭湖因围垦和泥沙淤积,湖泊容积减少了约125亿立方米,湖盆平均淤高2-3米,最大淤高超过10米。分蓄洪工程是解决长江上游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湖蓄泄能力严重不平衡矛盾的重要措施,即使三峡工程建成后,仍是防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确定设置的蓄滞洪区应加强安全建设,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发挥其分蓄洪水的作用和功能。

③鼓励调整生产方式

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耕作方式,实施适度规模化经营管理,是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在移民建镇和实施安全建设后,对蓄滞洪区耕地使用,有必要制定特殊经营或产业政策,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耕作方式,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移民他乡落户安家。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的农场式生产,将成为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移民建镇或安全建设也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创造了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分流农业人口及重组劳动力的契机。由于目前蓄滞洪区人口众多和类型多样,移民建镇面积广量大,建议对蓄洪区进行分类试点,并在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2、运用价格杠杆加强水污染治理

构建科学、合理、完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收费体系,完善和加强流域和区域间的联合执法,努力打破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杜绝重复监管、相互推诿和转嫁污染等现象,严格落实执法监管的各项措施,建立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和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责任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3、建立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按照“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的基本原则,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补偿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机制的设定,针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占用湿地、无序利用湿地资源等行为,通过收取税费等形式进行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服务价值,对由于湿地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及相关群体给予资金、技术、实物补偿和政策优惠,构建和谐的湿地保护和发展模式,推动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格局的形成。在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在东洞庭湖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各级探索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方式,并对因保护湿地而受到损失的个人或者单位依法给予补偿。建立国家、地方、区域、行业多层次的补偿系统,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模式。除了资金补偿之外,可采取实物补偿、政策补偿、智力补偿等多种补偿形式。按照资金获取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手段、市场手段和市场交易模式三种手段进行补偿。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主体,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由于污染、利用、开发湿地资源,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补偿金或要求其以实物方式予以补偿;二是对由于湿地保护中传统权益受影响方以及为湿地保护的贡献者给予相应的补偿。

4、加强水利血防工程和非工程建设

国家要增加对血防工程和血防事业经费的投入,加强水利血防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遵循水利结合灭螺的原则,将水利血防工程纳入相关的水利规划,结合洞庭湖区的河流综合治理、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等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考虑血防设施的建设,一并设计,一并施工。对湖区采取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建涵闸等水利工程措施,结合局部抬洲降滩、岸坡硬化、开挖隔离沟、增设沉螺池或拦螺网等血防工程措施,治理外河内垸的钉螺孳生环境。通过扩禽压畜、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建安全牧场和改建无害化厕所等血防工程措施,同时辅以药物灭螺灭蚴控制垸外感染螺点形成。到2014年消灭垸内有螺面积,垸外查不到感染螺点。切断钉螺在河湖之间的传播途径,达到阻断钉螺扩散的目的。对已建水利工程,根据需要进行整治改造,增加必要的血防措施。通过改造周边环境、改建饮水设施和改建厕所等工程措施,净化单元区域环境,建设血防安全区。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在洞庭湖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引导和帮助湖区人民群众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避免感染血吸虫病。重视和加强洞庭湖区人畜同步查病治病和粪便管理,普及湖区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切实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5、进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巩固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成果,利用各种方式和资金渠道,实施替代生计项目,认真制定和落实惠民政策,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渔民上岸后转产安居。确保所有渔民子女能进入校园,并享受“二免一补”政策;所有渔民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并享受免费体检;所有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都得到免费治疗;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对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形成的棚户区实施项目改造;加大血防投入,防治血吸虫病,解除群众疾苦。解决好月山居民建房宅基地的问题,保证居者有其屋;争取月山小区区域定位为居委会,保证月山居民能根据国家政策享受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等国家惠民政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