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田镇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思路
来源:毛田镇   2013-12-16
浏览量:1 | | | |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毛田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环境更美好,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埋头苦干,奋发求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经济运行平稳协调,镇域经济稳中有升。

  2012年,全镇实现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24885万元,固定资产总投资26684万元,与2011年相比较,分别增长17%与48%;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39元,比2011年增加1302元,增长16%;2012年共完成国、地、财三税入库327万元。

  二、生态保护持续升温,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始终站在铁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围绕建设环保库区、生态库区,实施生态强镇战略,进一步加大保护与治污力度,强化封山育林,搞好库区村镇环境卫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全方位宣传,水资源保护深入人心。通过会议、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库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在铁山水资源保护范围内营造水资源保护的浓厚氛围。二是全面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012年新栽楠竹500亩,发展南丰密桔80多亩,碰柑50亩。四是开展禁违拆违治违行动。按“关、停、拆”精神,关停挖沙船,关闭采石场、木材加工厂,停止一切违法建设行为,拆除违章建筑。五是狠抓镇村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保洁员队伍建设。集镇各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各单位、经营业户门前、重点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清理,铲除露天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对集镇卫生清扫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高酬劳聘请专职保洁员5人,实行全天候高标准打扫,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投入资金60万元对八斗丘港进行全面清淤和垃圾清理。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在全镇31个村新建垃圾收集池300个;添置焚烧池6000多个;以“两点(芭蕉点、廖段点)三线(杨白线、黄孟线、毛八线)”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卫生“除三杂、清四边、治五乱”(即清除杂草、杂物、村庄杂乱,清理路边、沟边、水边、屋边垃圾,治理乱扔、乱倒、乱贴、乱摆放、乱停靠)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清理环境卫生隐患和死角。

  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换届选举圆满成功。今年是县乡人大政府换届之年,为保证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我镇成立了专门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提前进行了周密部署,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确保政策把握到位、程序执行到位、责任明确到位。通过周密部署,强化换届政策、换届纪律宣传,保证了整个换届选举过程的风清气正,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组织信任、人民满意的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二是民生事业不断改善。2012年共完成危房改造288户;完成八斗三新村下山组、上山组51户的拆危重建;解决了2000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全镇五保供养233人,727人享受农村低保,55人享受城镇低保,1464人纳入低保与扶贫开发惠农政策扶持范围,发放医疗救助和临时性救助资金6.6万元,发放三农补贴、退耕还林、生态林、移民后扶、家电下乡、农机购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资金1200余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5%,11536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228人发放农村养老保险金。三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选址征地、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即将动工新建;四是卫生事业稳步提升。认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18家村级卫生室启动门诊收取1元一般诊疗费及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更新,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全年没有发生一例医疗差错;积极做好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工作,简化手续,当兑现补偿;采取进村入户为居民开展健康检查的方式,全年完成17693人的健康体检,开展健康宣教6次;不断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促进了我镇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提升。五是计生工作确保一类。今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大洗牌,重新排类定位,我镇在计生工作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主动申报一类乡镇,通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计生管理办法,狠抓手术落实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顺利地通过了省、市、县检查验收,确保了一类工作水平。六是重点工程强力推进。全面完成毛八公路12.69公里硬化工程,完成染坊村2公里村道硬化,小港村3.8公里村道硬化工程年内也即将启动;完成14个村的农电网改工程;完成桃洞桥、南冲大屋桥的新建;毛田大桥纳入交通局建设计划,已开工重建;南冲大桥维修加固已纳入公路局建设计划;12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启动9座小(II)型水库的处险加固,完成35口骨干山塘清淤,完成小港河、八斗河、孟城河3条小河流治理的申报设计,即将动工;完成11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建设。

  四、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今年来,我们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整合资源维护稳定。通过整合综治、信访、安全等职能部门,建立维稳联动中心,组织和动员全镇上下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对重点信访案件,进一步深化属地、属事管理和包案责任制,依法规范信访程序,健全突发事件机制,定期排查重大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未发之前,应对在初发之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三是强力整治维护稳定。坚持开展义务巡逻和治安巡逻活动,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四是确保安全维护稳定。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确保辖区内无非法生产经营单位,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镇人民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还不够快;二是经济转型缓慢,结构调整力度不大,效果还不明显;三是工作创新不强,方法不活,力度不大,亮点工作还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反复思考,认真研究,切实加以改进。2013年,我镇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突出抓好经济发展这个要点。

  努力培植新财源,拓宽财源建设渠道,争取多引进无污染的环保企业来毛田落户办厂,带动毛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毛田腐乳、铁山银刁等特色庭院经济,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油茶、楠竹、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在农民增收上下足功夫。全力引资争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三农投入与扩大内需的政策契机,在移民后扶、水利建设、畜牧、林业项目上做足文章,争足项目,争大项目、上好项目。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二、突出抓好民生改善这个重点。

  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网改造、环境整治、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集镇4446人的安全饮水建设,解决集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三小”工程建设,发挥好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窑作用,完成全镇9座小二型水库的新修、处险加固和小河流治理,加大村级骨干山塘及渠道的改造维修,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加快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预防保健和重点传染病防控,设立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免费健康体检率达到30%以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医改实惠。大力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扎实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成敬老院升级改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力争全镇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应保尽保。积极争取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资金,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120套,农村危房改造350户。

  三、突出抓好社会稳定这个基点。

  时刻绷紧稳定的弦,牢固树立稳定是硬任务的责任意识,切实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安排部署,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懈心理,采取“内紧外松”原则,寻找合适有力的抓手,进一步整合综合维稳力量,加强社会闲散人员和重点人员的管控教育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毛田镇社会综治维稳需要、简便易行的政法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监控指挥、司法调解、应急处理的核心作用,将有限人力物力下沉至村组,真正做到“敢管理、会管理,能管理”。善于发现问题,见微知著,努力化解矛盾隐患,防止小矛盾变成大问题,小隐患变成大漏洞,确保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

  四、突出抓好环境治理这个难点。

  借鉴“攸县模式”,推进“城乡同治”,环境整治从思想上发动群众,从行动上引导群众,从制度上约束群众,把集镇当作客厅来呵护,把村庄当作公园来建设,实行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模式和票子、面子、位子的“三子”管理一齐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重点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加大集镇垃圾站的建设力度,启动集镇水圳、丝绸厂段的下水道建设,真正达到集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集镇临街门店门前“三包”管理,落实专项经费,固定专职清扫保洁人员,加强集镇街道清扫保洁;全镇各村配套固定的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场地,建立保洁员队伍,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集中整治库区周边、公路沿线“脏、乱、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