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愁丨“非遗”老古董 焕发新活力——岳阳县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侧记
来源:县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   2020-08-21 09:46
浏览量:1 | | | |

国家级“非遗”岳阳花鼓戏的代表作《补背褡》,1956年参加湖南戏曲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该剧整理后以专用锣腔散曲联缀演唱,曲调旋律优美,音乐形象鲜明。53年后再次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深受好评。

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钱,就可以欣赏到高档次的地方戏曲。“一元剧场”将声光优势、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剧目融汇,观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传就开,很容易进入状态。800人的剧院场场爆满。

省市“非遗”专家在考察过程中为每个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许多传承人表示,能这样与专家近距离接触,聆听专家的指导,对于今后非遗项目的发展大有益处。

前世之宝,后世宝之。针对淡出市场、正走向消亡的非遗项目,湖南省岳阳县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近几年建立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通过录音、录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对一些重大项目和濒危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系统地建档、记录、立体化保存。同时,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形成了传承人保护机制。目前,岳阳县拥有的各级非遗项目中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6名。

为让非遗“活”起来,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该县以春节、元宵节、文化遗产日等节假日为契机,先后组织诗文吟唱、民乐民舞文艺展演、“文化遗产摄影大赛” “非遗进校园”等各具特色的展演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融入群众现代生活,增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中,逐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花鼓戏遇上新科技,擦出 “新火花”

“岳阳花鼓戏,几件现东西,不是《三子争父》,就是《寻儿记》。”这是保护前人们对花鼓戏的责怨,也折射出人们对过去红火岁月的眷恋和回首。岳阳花鼓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口碑,曾几何时,县花鼓戏剧团作为岳阳地区文艺剧团的著名品牌,在后来文化体制改革中,成了财政负担的沉重包袱。岳阳花鼓戏一度停滞不前,该县文艺人也开始了对自身命运与艺术新的审视和思考。

“出作品出演员才可出效益,不推陈出新就是死路一条。”12岁就开始学戏的县文旅广电局副局长方楚生为岳阳花鼓戏倾注了40年心血。他说传承创新想了很多办法,一是出了一套书。组织专业人士编写《岳阳花鼓戏》系列丛书;二是建了一个传承剧院。文图、录音(像)、实物等应有尽有,将传统剧目全部用现代科技进行非线性编辑保存,方便各类展示、培训、传承活动;三是改良了一批剧目。先后整理出了《郭子仪拜寿》、《华山救母》、《状元与乞丐》、《哑女告状》、《五女拜寿》、《四郎探母》、《清风亭赶子》、《兰继子扳砖》、《三子贵》、《珍珠塔》等80多个剧目;四是办好了一批培训班。启动“名师传艺”工程,岳阳花鼓戏学员培训班共46人报名,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5岁,择优录取了16名小演员,请省市戏剧专家封闭式基础训练,聘请8名优秀民间艺人充实到剧团,从全国艺术院校招聘12名青年演员,目前招聘的小演员都能担纲主演,还确定县明德小学为活动基地,开设了一个戏曲传习班,现有学员30名,每周二、周三、周四开展教学活动;五是搞活了一系列花鼓戏剧目交流。自岳阳花鼓戏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年年不落,先后参加湖南国际旅游节、洞庭湖湿地文化旅游节、湖北通城民间文艺论坛、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湖北省通城花鼓戏艺术节等,比中学,学中比,锤炼后的作品每年送戏下乡180多场,叫好又叫座。

“流汗了就会有收成,岳阳县一元剧场就是例子。”岳阳花鼓戏传承人之一柳六荣说,少女时代开始学花鼓戏,曾经很多年迷茫失意,到了做奶奶的年龄,终于见到花鼓戏的春天到来。她说的一元剧场就是该县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经典案例。

县花鼓戏传承剧院投入600多万,将传统剧目和声光优势结合,观众很容易进入状态,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传就开。800人的剧院场场爆满。每天戏未开演,剧院座无虚席,门口还聚集上百位没买到票,伺机“溜”进场的观众,每到戏中高潮,喝彩声不断。

“一元剧场”,就是一场戏只收一块钱门票。观众只需一瓶矿泉水的钱,就可以欣赏到高档次的地方戏曲。

门票只要一块钱,但每场的演出成本就达到了五六千元,缺口怎么补?为了解决资金缺口,让“一元剧场” 长期文化惠民,县财政给予演出补贴。另外,“一元剧场”超高的人气主要吸引当地商家热情参与赞助。

剧团负责人、文化馆馆长刘望平说,演员的创作排练热情高涨,精选30多套传统剧目重新演绎,大家把多年未演的一套技巧又捡了回来。

“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岳阳花鼓戏,将现代传播、储存等高科技融入到古戏之中,结合时代出新人出新作。”对岳阳花鼓戏的传承保护利用,县文旅广电局局长邹三龙如是说。

乡音唱山歌,唱响新生活

“正月子飘,是新年,我劝情郎是喂喂哟,莫赌钱来奴的干哥,十个赌钱九个输,亲亲我的郎,乖乖我的妹。”每次廖大球演唱大云山山歌《十月子飘》韵味悠长,被人传上抖音、快手等平台,圈粉无数。

36岁的云山乡云山村村民廖大球,打出娘胎起就不知道这个美丽的世界是何模样。父母双亡后,16岁的他以“白事”唱“夜歌”为生,唢呐、快板和笛子是他的看家本领。在欢乐潇湘竞演活动中,廖大球与其他的演员们不一样,是由工作人员搀扶上台的,刚出场就博得了阵阵掌声。

乡文化站长罗小兵是个热心肠,隔三差五找廖大球聊山歌,动员他参加比赛,廖大球二话不说就答应参演,专门为“百姓大舞台”创作了一首莲花落《人民的领袖》,来歌颂新中国领袖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演出的头一天晚上,他还在乡下红白喜事赶场子,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的他,第二天又在排练节目,直至演出结束才休息一会。

饭养身,歌养心。大云山山歌音有高下拖腔,形端味足,且行且歌,众人帮腔唱和之,声清宛转似黄鹂、韵味至极。该县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文化振兴上“铸魂强根”, 罗小兵干了20多年文化站长没挪窝,花了10年时间来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山歌文化,大云山高腔山歌被评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紧扣时代脉搏,“非遗”伴飞新思想

“你看好多好土好田变楼房,青山绿水成了水泥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再不计划用地大家都讨米……”岳阳花鼓小戏《寸土不让》通过无数次打磨,唱进了大上海。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该剧目与全国20个戏剧节目一同参与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类决赛比拼。

岳阳花鼓小戏《寸土不让》讲述了国土资源保护志愿者“洪爹”坚持保护农村耕地的故事,以诙谐幽默的演出形式,展开了一出情与法、亲与理的好戏,表明了保护国家耕地、坚守红线准则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唱词和道白都是湖南方言,演出前还是担心上海观众会听不懂,影响观剧效果,没想到通过我们演员的精准表演,能够使观众理解剧中的笑点和理念,达到这么好的演出效果。”剧中洪爹的扮演者易文介绍,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停地抠细节,才在演出时收到10多次掌声。

《寸土不让》是一个轻松的喜剧,也是一个严肃的正剧。剧中的占地与护地,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社会关注度较高,对于全社会了解、保护我国的耕地现状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剧中的道白和唱词以岳阳花鼓戏作为音乐元素,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迹。该剧曾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获得三湘群星奖金奖。自该戏搬上舞台至今,已在长沙、株洲、怀化、岳阳等地演出70余场次。

1956年,岳阳花鼓戏《补背褡》晋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时隔53年,《寸土不让》代表湖南参加群星奖这样的全国性比赛,这就是传承与创新带来的活力。

截至目前,岳阳县已挖掘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11个、县级非遗项目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