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岳州扇 扇来洞庭风
来源:岳阳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4-06-19 09:42
浏览量:1 | | | |

  ▲ 岳州扇《弹琴啸月》

  ▲ 传承人制作岳州扇

  扇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尔雅》中提到“以苇曰扇”,被认为是扇子最早期的材质。从最初的苇草扇到后来的竹扇、羽扇、纨扇、纸扇等,扇子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也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和身份地位的代表,传承着美与文化。在今天,轻摇一把扇子,在获得清凉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一份宁静与满足,体会慢生活的美好。

  沿用至今的岳州扇,是湖南岳阳及周边地区世代传承的传统手工艺品,其核心分布区域是岳阳市岳阳县,因其产地旧属岳州府而得名。岳州扇包括折扇、团扇、书画扇、芭蕉扇、羽毛扇、中堂大挂扇等多种形制,扇面用料精美,花色品种新颖丰富,且多与岳阳的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相关联,地域特征明显,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洞庭湖东南部区域,潮湿闷热的气候催生了早期用于招风取凉、驱赶蚊虫的扇子。出土于距岳阳直线距离100公里范围内的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木柄羽扇、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柄竹扇,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较早的竹木长柄扇,被视为岳州扇的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羽扇在军旅之中流行。清乾隆《岳州府志·卷二十四》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陆法和在洞庭湖水战中“执白扇麾反风”火烧贼船的故事,扇子也成为智慧的象征。隋唐时期,团扇盛行于世。宋代,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到元代逐渐受到广泛欢迎,明代更取代团扇成为主流。明隆庆年间《岳州府志·食货志》记载:“扇,多骨而轻。”说明至迟在明代,以多骨折扇为主的岳州扇制作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代,岳州扇产业继续发展。据载,兴盛时期,岳阳制扇骨的从业人员有上千人。清光绪年间《巴陵县志·卷五十二》载:“邑中婚事既定聘后……女家回用荷包、扇插等。”说明当时岳州扇在民间较为普及。
  民国时期,岳阳县凭借优质的楠竹资源、快捷的水陆交通和区位优势,为全国各地扇厂提供扇骨等半成品,产品远销北京、武汉、上海、苏州等地,还是上海王星记扇庄、苏州扇厂、杭州扇厂等的定点供应基地。繁荣的商业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岳州扇制作技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岳州扇走上规模生产的道路,产品外销欧洲、美洲等地区,为我国对外贸易作出贡献。
  如今,岳州扇作为全国三大名扇之一,仍被人们用来消暑纳凉、驱赶蚊虫、把玩欣赏,并在当地社交、婚嫁、丧葬等民俗礼仪中有较为重要的体现,并不断走向精致化、精品化。岳州扇厂等企业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制作的很多工艺扇、演出扇销售至全国。
  岳州扇产品以折扇为大宗,成品扇形呈梭状,口紧尾细中间鼓,其制作以楠竹为骨、牛角为钉、宣纸为面,用料考究、工艺严谨。制扇用的楠竹、水牛角等材料均为当地所产。以楠竹为例,岳州扇主产地岳阳县境内所产的楠竹竹节修长、竹纹细腻、柔软性强,具有不易变质、生斑、发霉的特点,是制作岳州扇的绝佳材料。
  岳州扇的制作主要分为扇骨制作和扇面制作两大步骤,具体包括锯筒、劈片、边骨推青、镶边骨、打磨、钻眼、镇墙、抓带、打通钎等72道工序。据岳州扇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正文介绍,扇骨的制作与造型是最能体现岳州扇技术功力的关键一环,彰显了传统技艺的手工性特征。精心打磨抛光后的扇骨,眼看似玉石温润,手摸如玛瑙平滑。

  岳阳县积极振兴岳州扇制作技艺、探索传统工艺的市场发展,建设了岳州扇生产加工及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着力壮大岳州扇生产制作龙头企业。岳州扇制作技艺历史上主要通过师承和家传两种方式传承,近年来,通过开设培训班、非遗进校园、产业培训等途径,不断拓展传承方式,目前共有传承群体58个、从业人员600余人。“岳州扇材料原生态,工艺讲究、制作精美,拿在手中有质感,无论自己用来纳凉、把玩还是作为礼品相赠都很合适。”岳州扇第六代传承人刘岳军说,岳州扇传承人和工匠们坚持纯手工制作,努力呵护这份传统的技艺。(来源:中国文化报)